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以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并分析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答案】(1)海派与京派论争的过程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论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拉开了京海派之战的序幕。沈从文很显然把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视为应该遵循的规范,而反对海派作家的浮躁喧哗,“作家的态度”应该“一切规规矩矩”,“着手写作时”,应该“不大在乎读者的毁誉,做得好并不自满骄人,做差了又仍然照着本分继续做下去”。

海派理论家杜衡(苏汶)在1933年l2月上海的《现代》杂志上撰写《文人在上海》一文反驳沈从文。他承认了上海商品经济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和影响,并且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作用是有原因的,商品经济中文人生活的不稳定性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稳定,杜衡还强调上海文化受工业文明影响所产生的先锋性,“那我相信,机械文化的迅速传布,是不久就会把这种气息带到最讨厌它的人们所居留的地方去的,正像海派的评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正统的评剧一样”。杜衡的回击中有一些悲哀的成分,将京派摆在了以强凌弱的位置上,但是悲中流露出一种自信。

(2)历史内涵

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妄图以京派风格将海派文人“规范化”,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个流派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受到构成某个流派的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京派海派这两种文化的产生与他们的文化母体——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密不可分的,割裂文学流派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犹如缘木求鱼。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力现代文化。然而,在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同是由十政治的原因而选择了自由主义,但他们还是显不出了巨大的差异。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现代商业经济中心的上海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它们最终影响并决定了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差异性。

(3)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①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艺术上化“古”纳“洋”,熔写实、浪漫、记“梦”、象征于一炉,把现代抒情写意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后世的乡土小说等提供了创作借鉴。

②海派为文学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对人的“精神内海”的表现,有新的开掘,对40年代的新市民小说及后来的都市小说有重大影响。

总之,30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确立后进一步深化并求得发展的时期。京派和海派小说各具特色,各有影响,共同造就了30年代小说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

2.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及鲁迅、胡风的基本评价,你认为《生死场》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答案】(1)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写于1934年9月。《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时期,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365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跋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2)鲁迅、胡风对《生死场》的基本评价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己经力透纸背; 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胡风在“后记”中则指出:“她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的爱着,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己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3)《生死场》的艺术特色

①开阔而独特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强烈感情的交融,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②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突出描写了他们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价值和意义。

③《生死场》显示了萧红作为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致和敏感,小说对人物心态、风土习俗都写得细腻感人,特别在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描写方面,更显出一种敏锐和大胆的笔法。

3. 简述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

【答案】(1)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创作态度的差异

①张爱玲以悲情观事、冷眼观看的态度写作

《金锁记》以冷静理智近乎“残酷”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曹七巧一生的命运及其心理变态的过程。长期以来情欲的压抑使她的心理变态、扭曲,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为了金钱丢失了亲情,变得自私、刻薄、恶毒。这部小说真正展示了中国妇女破碎人格中最为惨烈的图景。

②巴金以真诚热烈近乎激情化的态度创作

《家》是一曲“青春之歌”,很能代表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悠肆,语言流水行云。这种风格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状态有关。巴金写作时通常是非常冲动,全副身心投入,忘情地参与他所构设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总是能煽起大悲大喜的悠肆的感情。

(2)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①张爱玲审视人性的丑陋和黑暗

《金锁记》中,张爱玲主要以一种“审丑”的眼光,来揭露人性的劣弱、剖析人性的黑暗面与丑恶,以及乱世中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凉无奈。她在小说中极其善于剖析失落变态的人性,以此来促进人们的精神的反思。曹七巧即是一个失落者心理变态的典型。

②巴金追求爱情、青春的美

《家》中,巴金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体现了作者对青春、爱情和新生事物的美的追求和认可。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热情、叛逆、追求“五四”新精神,向往爱情自由。青春和活力既是他的标签,也是作者审美价值的具体化体现。

总之,张爱玲和巴金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坛极具个人创作特色的著名作家。但由于张爱玲和巴金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文学涵养内核、气质享性、创作目的甚至性别差异等因素,从而导致两人的创作态度、审美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

4. 简述艾青诗歌意象特点。

【答案】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1)“土地”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因而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情都是献给中国的农民的: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在艾青的笔下,“大堰河”成了“大地”、“母亲(乳母)”、“农民”和“生命”多重意象的组合。

(2)“太阳”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向太阳》全诗九节,共分四个段落:一至三节,“我”从昨天来:“昨天”我生活在“精神的牢房里”,“被不停的风雨所追踪,为无止的噩梦所纠缠”——这是对旧中国人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四至五节,正面唱出了太阳之歌。这是“现代化城市”里的“太阳之歌”,诗人所要追求与表现的是现代化社会的新的理想,因此,人们从太阳里所受到的启示是:创造性劳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与革命。六至七节,歌颂“太阳照耀下”的抗日解放战争新时代里,祖国山河的苏醒与人的新生。诗人着重抒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伤兵、少女、工人及士兵的形象,写出了他们新的精神面貌。八至九节,转向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新时代里灵魂的改造:与寂寞、仿徨与哀愁告别,勇敢地走向太阳,走向新生活。这首诗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

二、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