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研究

关键词:《庄子》;“孔子”形象;儒道互补

  摘要

《庄子》一书出现了众多的人物,且形象复杂,其中以“孔子”的形象出现次数最多。自古以来,有一些研究《庄子》人物形象的相关论述,但大都不成体系。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尤其是 “孔子”形象,但他们的研究大都停留在表面,只列举了书中“孔子”形象的种类,简单分析了书中出现众多“孔子”形象的原因,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儒道互补精神对后代士人所产生的影响这一方面却涉略甚少。
《庄子》三十三篇,二十篇都出现了“孔子”这一形象,其中内篇3篇,外篇9篇,杂篇8篇,总共出现了四十多次,而且在那么多次的出场中,“孔子”的形象和身份各异。那么,为何《庄子》的作者如此青睐“孔子”,且又为何“孔子”的形象如此不同? 这些问题激发了我们研究此课题的兴趣。所以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探讨一下,通过分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以期更准确地解读《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庄周及其后学者塑造“孔子”这一形象的真正用意,以及具有儒道互补精神的“孔子”形象对后代士人所产生的影响。对书中“孔子”形象进行全面地整理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庄子》一书的思想,更准确地理解儒家与道家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原因、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类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未得道的儒者形象;二是由儒入道的“孔子”形象;三是道家代言人。
第三部分:《庄子》一书改塑孔子形象的原因及其对“孔子”的态度。
第四部分:《庄子》出现儒道互补精神的原因及其对后代士人的影响。
第五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