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原大战

【答案】中原大战是1930年3月至1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军同国民党西北军冯玉祥部、晋军阎锡山部等在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境内进行的战争。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将领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9月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2. 《中国之命运》

【答案】《中国之命运》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并于1943年3月发表,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依据。《中国之命运》公开提出反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暗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式封建与变相军阀”,该书比较完整地表述了蒋介石集团的立场、观点及内外政策。《中国之命运》也是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新一轮反共的舆论准备。蒋在《中国之命运》中提出心理、伦理、社会、政治、经济五项建设,并在书中重复了对力行哲学的叙述,认为此哲学为革命建国的根本问题。《中国之命运》是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宣言书,也是中国法西斯主义的代表作。

3. “协定关税”

【答案】协定关税是指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对等的优惠,就是片面的协定关税,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协定关税,就属于后一种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的协定关税,是从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的。

4. 江南制造局

【答案】江南制造局是晚清政府经营的新式军用工业,由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上海机器局”或“上海制造局”。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同外国的接触中,洋务派决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军事。1865年9月,江南制造局成立,丁日昌任总办。江南制造局由南北洋大臣共管,经费来自上海海关厘金。江南制造局下设机器厂、铸铁厂、轮船厂、枪炮厂、火药厂、广方会馆等,其产品有枪炮、水雷、弹药、机器等。所制军火和军用物资,大都

1905年,以调拨方式供各军械所、军营等使用。其机器设备和主要原材料以及技术基本依赖外国。

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后改称“江南造船所”。江南制造局于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抗战爆发前停办。江南制造局是洋务运动中诞生的一个集军事、科技和造船为一体的大型民族企业,它的建立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标志着中国现代工业的开端。

5. 《北京条约》

【答案】《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10月24、25日,清政府先后与英法代表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条约规定:①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④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堂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増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6. 冀察政务委员会

【答案】冀察政务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为满足日本“华北特殊化”的要求于1935年底设立的临时地方行政机关。由宋哲元任委员长,负责处理河北省、察哈尔省、北平市、天津市一切政务,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它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但实际上是一个半独立性质的机构,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汉奸势力对它有很大影响和控制力。

7. 《虎门条约》

【答案】《虎门条约》即《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是南京条约补充条款。1843年10月,由中英代表耆英与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共十六款,另附《小船定例》三款。主要内容是:①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中国政府将来如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都可以“一体均沾”;②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

8. 瓦窑堡会议

【答案】瓦窑堡会议是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陕北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的临时政府宪法。3月17日由临时大总统正式公布。主要内容有: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③人民有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在国家机构的体制上采取责任内阁制;④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国务院副署才能发生效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进一步传播了民

主共和的革命思想。它虽没能制止袁世凯窃权独裁,但对于动员社会舆论、防止帝制在中国复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0.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关于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11.《校邠庐抗议》

【答案】《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于1861年为宣传洋务思想而作。该书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把“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作为洋务指导思想。该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

12.戡乱总动员

【答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了挽救其统治危机,在1947年7月4日举行的第六次“国务会议”上,通过了蒋介石交议的所谓“厉行全国总动员,以勘平共匪叛乱,扫除民主障碍,如期实施宪政,贯彻和平建国方针案”,并颁布了“总动员令”。7日,蒋介石发表了“戡乱建国”演说。18日,国民党政府公布了《动员戡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此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反动法令,并在各地召开“戡乱建国动员大会”,这就是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国民党各省市参议会和人民团体纷纷通电表示拥护戡乱,并在各地召开戡乱建国动员大会。戡乱总动员的目的除了要动员国民党进行顽固斗争外,更重要的是要疯狂搜刮国统区的人力物力,残暴镇压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并要实行“总体战”。但种种措施并未挽救国民党的统治,总动员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二、论述题

13.袁世凯是怎样建立起独裁统治的?又是怎样失败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建立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彻底取消民主共和制。1913年,他下令解散国民党,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4年,下令解散国会后,他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独裁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把自己置于终身总统的地位;1915年底,称“中华帝国”皇帝,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

(2)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