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意识

【答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

(3)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2. 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3. 因果联系

【答案】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联系,又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4. 交换价值

【答案】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 金融寡头

【答案】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6. 真理与价值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

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2)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二、简答题

7. 简要分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案】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进行。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8. 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答案】(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①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

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_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9. 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关系,共产主义实现了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彻底飞跃,人类从进入自由王国。

【答案】认为共产主义实现了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彻底飞跃,人类从进入自由王国的观点是错误的。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2)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那时,人们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3)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4)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预测未来的一贯立场、观点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本身也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不会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静止状态。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所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共产主义仍然需要不断去揭示必然性. 不断向自由王国迈进。

10.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答案】(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竟争的结果。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不同,各部门利润率不同,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围绕争夺有利投资场所而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