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请解释下列基本概念

1. 劳动的二重性

【答案】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力一面;

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 意识

【答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

(3)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就开始形成,在两次大战期间得到一定的发展。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

供补贴等;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竟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4. 资本积累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本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辨析题

5.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并不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6.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

(3)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乘」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7. 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答案】题中观点表述正确。

(1)公平是一个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的价值评价尺度,它是衡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包括两重含义,即生产领域的公平和分配领域的公平。

效率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一般是指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即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也可以认为是劳动的绩效。

(2)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①其矛盾性表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这种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在竟争中实现的,而竞争的结果必然使个人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最终形成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

②其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效率的提高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而公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另一方面,当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物质力一面极大化,人民各取所需,社会公平得以实现。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

a. 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使物质财富极大化,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的公平;

b. 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保障。只有财富和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各阶层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有经济的持续高效率发展。

②效率是手段,公平是目的

a.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上,必须先解放、发展生产力。体现在公平与效率的间题上,即为了实现公平的目的,必须先提高效率。

b.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即效率的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对社会公平的体现。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盲目追求效率,也不过分讲究公平,_者相辅相成,在矛盾运动中趋于统一。

④总之,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效率的提高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和手段,同时社会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必要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者此消彼长,最终在共同富裕的理想下,二者在矛盾中趋于统一。

8. 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是真理”。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因此,真理必然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