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33社会学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层理论

【答案】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2. 迟发展效果

【答案】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3. 人口老龄化

【答案】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4. 索引性表达

【答案】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就其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知识”

表达,尽管模糊和不精确,却不妨碍社会互动的进行。索引性表达是加芬克尔在《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5. 常人方法学

【答案】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俗民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6. 法理型统治

【答案】韦伯认为,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下列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

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因此,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 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 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 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私人占有; 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而科层制则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

7. 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8. “二元”社会结构

【答案】“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二、简答题

9. 请尝试着评论“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概念。

【答案】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共同构成了“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整体存在状态。所有社会关系与社会运行的各种机制,其实己经从中产生出来。应该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层面。

(1)研究对象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二者实际上又是一种

,系统的、整体的存在。引申社会学关于初级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把它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如图所示。

在图中,男人、女人和孩子是初级生活圈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间的连接线表示人类最基本的供养关系。图中间的斜虚线则表示女人与孩子被生物地连接在一起。图的顶部中央表示男人与女人主要通过性、爱情与婚姻来实现连接与互动。

图 人类“初级生活圈”示意图

整个图形表达的是:把男人与女人连接起来的纽带,客观上出现生殖的结果,迫使男人与女人

不得不供养孩子,使之成长为新一代的男人与女人。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初级生活圈中生生不息。

这个示意图表示的是主流模式,并不贬斥任何其他形式。从个体的产生与成长来看,它就是最初的“社会”; 从社会的构成来看,它又是最初级的“单元”; 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源远流长,目前也并没有完全崩溃。

(2)研究意义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又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10.何为诱致性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主要与哪些因素相关?

【答案】(1)诱致性制度创新的含义

诱致性制度创新概念及理论是由新制度经济学提出的,在经济史中,“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之一是各种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出现”。而“要素市场的出现是由生产单位间的这些差异所引致的制度创新”。由于边际产品在生产单位间的差异的存在,市场交易就会是互利互惠的。也就是说,市场交易就会带来利益。由此可见,诱致性制度创新在创新的成本小于收益的时候,或者说当交易费用较低时,会诱致人们选择创新行为。

(2)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由于制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制度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惯性,所以,制度规范系统形成之后,并不总是自动地发生变迁,而是需要动力来促动制度的变迁。推动制度变迁的动力主要有:国家、集体行动和交易费用。

①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制度规范的提供者。国家为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提供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国家是意识形态创建的主体,意识形态虽不是具体的制度规则,但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构成。

②集体行动是指人们按照集体共同目标的要求而采取一致的行动,也就是集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目标而选择合作性的行动。奥尔森认为,影响或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题便是“搭便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