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623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精英循环(帕累托)

【答案】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小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2. 文化堕距

【答案】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

,或称“文化堕距”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

3. 场域

【答案】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而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 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问的客观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②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一争。③场域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对场域的理解还必须坚持一种关系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的对象可能是场域中的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行动者,但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必须将所关涉的一切事情都纳入研究之中,并且小能够保持一种静态的观点。这样,对场域的理解和把握既是关系论的,又是整体论的、结构论的,并且还是过程论的。

4. 内化

【答案】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

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

,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

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5. 印象管理

【答案】戈夫曼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对互动细节的观察非常敏锐,对互动秩序和形式的分析也相当深入,他的理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戏剧理论也不乏批评。有人认为戈夫曼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

6.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日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日在总人日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日比重上升、农村人日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7. 社会控制的刚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刚度是指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 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刚度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越是严格依据社会规范对越轨行为实施制裁,控制刚度越高。

8.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二、简答题

9. 社会制度的功能。

【答案】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社会制度的功能主要有:

(1)从社会整体层次水平来看,社会制度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益或绩效的可能性。

(2)从个体层次水平来看,制度的创建为人们的行动选择提供多种服务。提供了合作的前提,为人们协同解决个人力量无法处理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制度能为个体行动者降低不确定性。社会制度的可重复性为人们提供了预测行为后果的依据。可以说,特定领域中的社会制度规定着某类行为的一般反应,投入此类行为的行动者可以凭借制度中的规范要求来预测行为后果,从而降低了事件的不确定性。

10.简述测量的四个层次及其数学特征。

【答案】从测量值的定量化程度来看,可以将变量划分为四个层次水平: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对应于这四类变量,有四个层次的测量尺度: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其含义及数学特征表现为:

(1)定类测量,又称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定类测量的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与不等于(或者属于与不属于)。

(2)定序测量,又称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其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它的数学特征是大十或小十(>或者<)。

(3)定距测量,又称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定距测量的结果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加减运算(+或者-)。

(4)定比测量,又称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所以,它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

11.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答案】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越轨的功能主要包括:

(1)负面功能

社会越轨从下面几个方面导致社会功能失调:

①越轨行为的存在会毁掉他人守法遵规的动机;

②越轨可以毁掉人们对有组织社会生活的必要的信心;

③越轨可以破坏一个社会体系借以存在的人们的相互依赖关系。

(2)积极的功能

社会越轨有时能帮助社会体系发挥作用,它有一些重要的社会功能:

①划清行为禁区的界线。社会规范所划定的行为禁区时常不明确,模糊不清,直到有人做出某种行为被当做越轨,才使该规范有了确切的定义。

②它能带来社会体制中所需要的变化。社会规范具有原则性、概括性,不可能列出一切情况。有些规则必须要打破时,就会因为一些成员的越轨行为而使群体中的其它成员都意识到某一条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