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819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哪此特点?

【答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规划的对象上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针对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而不是某一类土地或某一局部土地。

②从规划内容上看,总体规划要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整理、复垦和保护,同时结合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考虑。综合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

③从规划的目标上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同时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④从规划的协调范围看,它平衡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关系,而不是某一部门内的用地关系。

(2)控制性。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小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3)权威性。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确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一经政府审议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

(4)战略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宏观上是一种政策指南,是一种战略部署。其战略性表现在它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如城乡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总体布局;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供求平衡问题; 土地利用结构与用地布局的调整问题; 土地利用方式的重大变化等战略问题。

(5)长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其规划期限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它必须对与土地利用有关的重要经济活动的长期变化趋势做出预测,进而制定长远的土地利用规划。

2.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答案】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基本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都是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为原则进行编制的。因此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

资源,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联系

①城市规划在规划空间和地位上从属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全面性的,它是对行政区域内个部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布局所做的安排,而城市规划则属于局部性的,它着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的分类及其布局的安排。

②规划均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核心。土地利用规划本质上就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所进行的一项综合部署,其中中心任务是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和保护土地的目的。而城市规划重点是用地规模的确定、用地选择和用地分类及布局等。在用地上也是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问资源为核心。③规划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基本相似。不论是土地利用规划还是城市规划都必须遵照一定的规律,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分析方法上二者一般都采用系统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以及静态与动态、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④规划依据的法律法规相似,并均需与其他规划相衔接。二者都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它们还要与相关规划,如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农业区划等衔接,确保相互间的协调统一,并在本规划中进一步贯彻和深化。此外,各部门专项规划和中长期计划也是两项规划的重要参考。

(3)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①规划主管部门不一致。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有侧重。在现行的机构设置下,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分别由国土管理部门与规划部门编制,二者在行政上是同级,其均在各自的行政体系内完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均接受来自上级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②规划的出发点不相同。土地利用规划立足于当地土地资源现状,遵循“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求得土地资源在各地间的合理配置,特别强调优先保护耕地,对建设用地的供给实行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城市规划则强调城市发展的需要,从城市用地需求

,虽然也强调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但对土地的供给量考虑不多。 出发,要求将城市“做大”

③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方法的差异。城市规划以城市人口规划预测为基础,以人均用地指标为依据确定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规模。土地利用规划在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上强调从区域的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条件出发,从区域层次上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

④规划所依据的基础资料和统计方法不一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详查资料,它是在以往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经过逐一调查、核实、纠正而形成的,可信度较高; 而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建部门的统计资料,城市部门在对本部门的用地进行统计时,往往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所得到的数据为概查和估算数据,与详查资料存在‘定差异。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相协调和衔接的中心内容是城市的用地扩展规模和用地扩展方向。其中城市规模是协调和衔接的重点和核心,城市规模主要包括人口和用地规模,而人口规模又起

决定作用。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

②土地分类需要协调;

③两个规划中确定城市用地规模要协调;

④用地布局需要协调。

3. 经典的区位理论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案】经典的区位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农业区位理论

德国学者杜能于1826年完成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提出了农业区位论,标志着区位理论的诞生。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目的在于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考察

,将影响农业区位的纷纭复杂的种种条件加以简化,只考察一个要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

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杜能证明了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到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些同心圆结构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随着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益粗放。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从经济实质上看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2)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他于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提出,其理论核心是,通过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韦伯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区位决定生产场所,韦伯将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到

,并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下业有关; 而特殊因子的利益定义为“区位因子”

与特定下业有关。他主张把生产吸弓}到运费最小、劳动力费用最少、生产地区最集中的地点,以求达到最大的利润。另外,所有区位因子还可进一步区分为区域性因子和集聚性因子,前者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后者则因集聚利益(相关工业集聚以及相关设施的有效利用)而使企业向某一地点集聚,或由于集聚而导致地价上升而向其他地点分散。

(3)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在他的重要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一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深刻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一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

中心地理论的要点是:

①城镇是区域的“中心地”。在一定区域的范围内,必然会形成若干经济活动的中心地一一城镇,城镇与周围地区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②不同等级的中心地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在一个大地区内,必然形成高中低等级不等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