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9新闻与传播基础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美国新闻史上“客观性”的演变。
【答案】客观性理念是新闻业之于美国的核心,然而,在整个20世纪,作为新闻界职业规范的客观性,无论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备受争议,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世纪30年代,新闻客观性雏形:独立于党派纷争,热衷于商业利益。
1019世纪30年代,政党报纸逐渐没落,便士报相继出现,美国报业走上了商业化道路。为了争取最为广泛的读者,便士报发明了现代的“新闻”概念。不同于党派立场鲜明的政党报,大部分便士报宣称政治立场中立。它们把自己看作是客观新闻的提供者,反对政党报刊的陈腐方式及其政治倾向。
②与此同时,19世纪40年代电报的发明促成美联社的成立,而美联社的诞生又带动了客观报道的发展。通过创造“新闻”这个专业信条,大众化商业报纸预示了现代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形成。这一时期报业对客观性的关注,表现在他们声称要独立于党派纷争之外,提供独立、公正的信息,使读者在此基础上对各种事件得出自己的观点。
③这一时期形成了新闻客观性雏形,其基本内涵是独立于党派纷争之外,宣称政治立场中立、不偏不倚,但不避讳谈论自己对商业利益的追求,甚至为此不择手段。这个时期的媒体将自身定位为盈利性企业而非社会公器,其对于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也多是出于趋利动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朴素实证主义客观性:崇拜真实,有闻必录,据实直录。
①19世纪中叶之后,很多便士报虽然逐渐摆脱了政党的阴影,客观性理念曙光乍现,却又很快陷入了“黄色新闻”的困境。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报业界存折两种新闻:以《世界报》、《新闻报》为代表的娱乐新闻业和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信息新闻业。
②1986年,《纽约时报》提出“不偏不倚,不畏惧,不询私,不受任何政党、教派和厉害关系左右”的办报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功。向世人证明了这种客观报道方式的商业价值,这种“客观”思想也借助于《纽约时报》的巨大影响力推向社会,逐渐为整个报业认同。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客观性成为职业理想:为事实不可信的世界设计的方法。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新闻业直接卷入,在战时新闻管制下,“独立”与“客观”不堪一击。战争煽动宣传取得惊人成功。一战后的新闻业建立了行业道德规范,并将客观性的要求奉为圭臭。
②早期的客观报道方式在经过修正之后,作为道德规范和职业理想被新闻界普遍接受为“客观性法则”:在对客观性的态度上,客观不再被视为一种唾手可得的目标,而更多地被认为是新闻从业者努力探寻并呈现时间本来面目的职业态度; 在其性质上,它已从报业实践中引以自豪的操作原则上升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约束与职业理想; 在其目的上,从精确地反映客观现实演化为尽量减少主观偏见力争最终逼近客观现实。
(4)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客观性吸纳主观性:从“客观记录”到“客观解释”。
①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口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解释性报道成为美国新闻界最重要的职业趋向。新闻从业者也不再相信事实能够不证自明,不再相信真相可以唾手可得。在新闻实践中,记者用自己的方法把解释性报道与客观性结合在一起,以示“解释的客观性”。
②解释性报道的出现以及它在实践层面的成功运用,是新闻客观性传统内部的一次有节制的改革,而不是对它根本性的变革。这种改革,使得“新闻客观性”的内涵从“客观的记录”拓展为“客观的解释”。
(5)20世纪中后期,浴火重生的客观性:从“权利帮凶”到“不死之神”
①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事件”之后,人们开始看到,在客观性的堂皇外衣之下,新闻业过分强调那些所谓科学的操作步骤和要领,非但无助于反映客观现实的本来面目,反而可能使包括丧失道义卜的责任转而维护和掩饰现行权利结构中的不公平和非正义。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本身受到了质疑。
②尽管非议不断,但在整个20世纪,客观性无论是在专业讨论上,还是在社会事件中,都经受住了挑战。《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传统大报一直坚守着新闻的客观性。
(6)在整个20世纪,尽管处在批判文化思潮的外部挑战与内部矛盾之下,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界职业理念的地位并未明显式微。相反,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旗帜下,集结了一大批为新闻业作为社会公器的“合法性”而战的从业者和研究者。
2.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
【答案】新华社在抗战期间的有以下两方面的重大发展:
(1)新华社开始独立发展,总社规模不断扩大。
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如中共中央的文件、《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评论,都经新华社向外传播。193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编辑机构,同属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新华社改建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后,社长由向仲华担任。由于业务的发展,人员增至三十余人,使新华社的组织略具雏形。
(2)新华社自1939年起开始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渐形成了以一个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
华北分社成立于1939年10月19日,因社址设在晋东南而初称晋东南分社,1941年初改称华北总分社,1943年10月改组为太行分社。晋察冀分社的前身是晋察冀通讯社,成立于1939年5月14日,同年10月改称晋察冀新华分社。各地新华分社的社长一般由该地方党报的社长或总编辑兼任,各地分社的记者也同时是当地党报的记者。至1942年底,新华社己有5个分社组织,较大的分社开始发展为总分社。至抗战胜利之时,新华社除总社外,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己建立了9个总分社和40多个分社。总社人员由几十人发展到124人。
3. 简述1943年9月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所阐述的无产阶级新闻学观点。
【答案】《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是1942年解放区新闻工作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总编辑陆定一于当年9月1日发表的一篇新闻理论文章。文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有关基本问题,也批判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新闻学观点,在新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的主要内容有:
(1)论述了“新闻的本源”问题,对“新闻”的定义作了界定:“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提出“新闻如何能真实”的问题,既基本肯定了资产阶级新闻学中新闻必须具备“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名、事实的过程与结果),又指出仅仅有“五要素”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尊重事实与革命立场结合起来,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才能写出真实的新闻。
(3)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4)提出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
(5)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反对“技术第一,政治第二”的观点。
(6)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
(7)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
4. 怎样理解“八匹骡子办报”?
【答案】中共中央在抗战初期就要求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抗日报刊,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要在敌前和敌后创办各种地方性的通俗报纸,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天津失守后,抗日的小型报刊首先在华北根据地迅速发展。武汉沦陷后,这种报刊在华中、华南根据地又大量涌现,从1937年末到1939年,根据地抗日报刊多达700多家,晋察冀是其中最著名的地区之一。
1937年12月,《抗敌报》在河北阜平创刊,1940年11月改名为《晋察冀日报》,4开4版,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社长、总编辑是邓拓。为了粉碎日寇的围攻和“扫荡”,邓拓带领《晋察冀日报》社的同志们把笨重的铁制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字盘改为只有3000个常用字。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材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藏下来,装好机器就出报,这就是著名的“八匹骡子办报’夕,即游击办报。在敌人的“梳蓖扫荡’,、“铁壁合围”中,邓拓带领大家历尽千难万险,始终坚持出报。发行量曾达5万份,出至1948年6月14日停刊。
5. 试对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新闻界对农业经济的宣传报道做出评价。
【答案】(1)对农业经济的宣传报道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在有关农村经济的报道中,新闻媒介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报道形式,消息、通讯、述评、工作研究、记者来信、讨论会等灵活运用,使新闻宣传搞得有声有色。对于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各新闻单位采取了既积极又谨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