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经典双任务范式有哪三类常见结果?
【答案】在最经典的双任务范式中,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项任务,而且规定了他们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其三类常见结果分别如下:
(1)第一类结果
如果两个任务包含相同的认知加工过程,那么更注意某个任务会使该任务的作业水平提高而另一任务的作业水平相应降低。例如,如果任务A 要求被试记住左耳听到的一系列单词,而任务B 要求被试记住右耳听到的一系列单词。那么由于这两个任务相互竞争工作记忆资源,左耳成绩和右耳成绩之间将会呈现近似标准的反比关系。
(2)第二类结果
当两个任务相对独立时,同时执行两个任务的水平可以和单独执行每个任务一样好。例如,在记住左耳和右耳信息的双任务中,正常被试会表现出任务间的竞争,但某些裂脑人却可以表现出左耳作业水平与右耳作业水平相互独立的结果。
(3)第三类结果
某项任务略受另一个任务的影响,但小成完全相反的关系。例如,一个经验丰富的钢琴师可以一边很流利地谈话一边弹奏难度适宜的曲子,但如果弹奏太难的曲子或参加复杂的谈话时他就无法应付自如了。
2.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包括哪些理论? 分别用什么实验验证? 这些理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案】(1)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包括三种,分别为: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晚期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
(2)三种过滤器理论的验证实验
①早期选择模型采用双耳分听实验验证。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分别听到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要求被试或是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或是以双耳同时接收的信息顺序成对再现,或是随意再现。
②中期选择模型采用追随耳实验验证。即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
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息。这两个耳朵被分别称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③晚期选择模型采用双耳识别实验验证。即让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右耳或左耳听到随机呈现的靶子词时,要分别作出反应。
(3)三种过滤器理论的不同点
①早期选择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储。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滤波器。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
②中期选择模型重视中枢系统的二次选择功能,认为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 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若这些减弱的
,具有较低的阈值,那么仍可得到高级加工而被非追随耳信号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自己的名字)
最终识别。
③晚期选择模型,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信息
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因此,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3. 如果你曾开过止痛药缓解手术痛苦或牙痛,你可能经历痛(伤痛)或感觉与痛源定位能力的分离。把这和盲视及无觉察知觉联系起来。
【答案】(1)止痛药通常是通过化学物质来阻断神经间的信息传递,以此来达到比痛的目的。由于神经间的信息传递能力丧失,因此会导致痛或感觉与痛源定位能力的分离。
(2)无觉察知觉是指涉及无意识层面的知觉加工,盲视是著名的无觉察知觉现象,被韦斯克兰茨用来描述不承认有觉察知觉的病人在盲点(盲场)中的视觉能力。
(3)感觉与定位的分离与无觉察知觉的本质是相同的,二者都强调了对刺激的无意识。
4. 后期认知加上的眼动指标有哪些?
【答案】后期认知加工的眼动指标有:
(1)离开目标后的首次注视时间
①离开目标后的首次注视时间指注视点离开当前兴趣区后的首次注视时间。
②该指标反映的是词汇加工的后期阶段特征。
(2)第二遍阅读时间
①第二遍阅读时间指对某兴趣区第一遍阅读之后注视点再次回到该兴趣区的所有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又被称为“回看注视时间”。
②该指标通常被看做是反映信息加工后期阶段的指标。
(3)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一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的区域
,之间所有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的总和。 为比(不包括这一注视点)
②该指标不仅可以反映词汇通达的加工过程,而且还能反映后期句子整合的加工过程。
(4)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一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
,之问所有落在该兴趣区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 的区域为止(不包括这一注视点)
②该指标不仅能反映早期与词汇通达有关的认知加工效应,而且能反映后期与句子整合有关的认知加工效应。
(5)重读时间
①重读时间指对某兴趣区的回视路径阅读时间减去第一遍阅读时间后的持续时间。
②这一指标主要反映被试在目标区遇到困难后的冉分析过程。
5. 举例说明边界范式?
【答案】(1)边界范式是Rayner (1975)为研究阅读过程中,中央b 视觉区域外的信息线索对阅读的影响而设计的,可以很精确地考察阅读过程中注视点右侧获取信息的范围、类型(如音、形、义)和副中央凹处信息加工情况。
(2)边界范式的具体程序包括以下几步,如图所示:
图 以英语句子为材料的边界范式示意图
①在句子中确定一个目标单词所在的位置,如图中reading 。
②在目标位置的左侧设定一个边界位置,被试开始阅读句子时,一个预视单词(preview word)出现在目标位置,如图中feeding 。当被试眼跳经过这个看不见的边界位置时,目标位置上的单词
,如图中reading 替代feeding 。 发生了变化(即目标词替代了预视词)
③由于这种变化在被试眼跳的过程中发生的,因此被试一般不会意识到呈现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会对后继的加工产生影响。
与移动窗口范式相比,边界范式可以在副中央凹处对一个单词或一个汉字进行操控,如音、形、义等信息。
6. 什么叫响度? 如何表示响度与强度的关系?
【答案】声强超过听阈后,随着声强的逐渐增加,主观上产生由弱到强的程度不同的响度感觉。声强是声音客观的物理量,而响度则是主观的心理量。
通常采用等响曲线来表示声强与响度之间的关系。以一定声级的1000Hz 纯音为标准声,用其它频率的纯音为比较声。由听者调节比较纯音的声级,直到它和标准纯音的响度相等。这时,标准纯音(1000Hz )的声级就被规定为该声级的比较纯音的响度级。响度级的单位为方(phony )。1000Hz 纯音的声级就是它的响度级。声音的频率不同,它们和1000Hz 纯音等响的声级也不同。各个比较纯音和1000Hz 纯音等响声级的变化作为频率的函数的曲线,就是等响曲线。以1000Hz 纯音的不同声级作参量,可测定一组等响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