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推理与大脑的关系。

【答案】(1)推理与大脑的关系

演绎推理的心理模型理论特别与思维的神经心理学相关,它主张推理的主要成分是非言语性的,模型的结构与情境的结构相符,因此该理论认为大脑右半球应当在推理中起重要作用。神经心理学的证据普遍证实了该预测。

(2)举例

Whitaker 及其同事所进行的条件推理的实验研究:他们在两组被试中考察了条件推理,两组患者都动过双侧前颖叶切除术以减轻局灶性癫痈,一组病人大脑右半球有病灶,另一组则大脑左半球有病灶。大脑右半球受损的患者对错误的前提条件进行推理的成绩,比大脑左半球受损患者的成绩更差。因此,当给出以下错误前提条件:如果天上下雨,街道就会是干的。并对患者说:天上下雨了。大脑右半球受损的一组患者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街道会湿。这些患者不能脱离自己对现实的认识来完成演绎推理的过程。

2. 人如何在二维空间中判断声源的方位?

【答案】在三维空间中听觉系统判别声源的方位决定于3个子系统:

(1)根据双耳差别线索决定其水平位置。水平雨上的声源定位主要是用双耳间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听者正前方的声源(0方位角)在两耳产生的波形几乎是一样的。偏离中线的声源在时间上先到达一耳,到达近耳的声强大于远耳。两耳间的时间差和强度差与声源的位置和频率有关。

(2)根据耳廓引起的谱变化线索决定垂直位置。在垂直平面定位的主要线索是耳廓引起的频谱线索。耳廓的涡旋状对定位的重要性可以用实验证明。如果把耳廓填满,就会大大增加定位的错误率。此外,信号中的高频成分减少,特别是消除7kHz 以上的能量后,会使定位降到随机水平。

(3)根据强度、混响和谱成分等决定距离。声源距离的判断,可供利用的线索很多。对熟悉的声音、声强和距离的反比关系是明显的依据。在一定距离之外的复合声声源,由于空气的吸声特点,高频比低频有较大的衰减,复合声的频谱将随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成为距离知觉的另一线索。此外,声波波前的曲率也可指示距离的远近,近的声源,它的波前曲率大; 远的声源的波前曲

率近似平面。波前曲率影响到耳间的强度差和时间差。这两者信息的结合,为距离知觉提供了又一个线索。

3. 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答案】意识和知觉的关系可以用DB 病人的实验来说明。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DB 病人手术后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由于右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左视野的信息,左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右视野的信息,DB 通过手术去除了右半球视觉皮层的大部分,所以他左视野和右视野在大脑的代表区就表现出不同。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DB 的盲视区域。

(1)实验程序

在实验中要求DB 通过迫选的方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在另外的实验中,要求DB 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所有的测验都是在控制光照的条件下进行的,DB 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DB 没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线条和点状刺激大小相同,强度适中,但是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视野盲区中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如果DB 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感区域。

(2)实验结果

Weiskrantz 的实验中给DB 呈现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 对于在盲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地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

4. 早期认知加工的眼动指标有哪些?

【答案】早期认知加工的眼动指标有:

(1)首次注视时间

①首次注视时间指在首次阅读中,某兴趣区内的第一个注视点的注视时间。

②首次注视时间能有效反映词汇通达的早期阶段特征。

(2)凝视时间

①凝视时间指从第一个注视点开始到注视点首次离开当前兴趣区的持续时间,包括兴趣区内的回视。

②凝视时间是反映词汇通达早期阶段的指标。

(3)第一遍阅读时间

第一遍阅读时间指读者的注视点首次跳向另一兴趣区之前对当前兴趣区的所有注视点的注视时间之和。

(4)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一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

,之问所有落在该兴趣区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 的区域为止(不包括这一注视点)

②该指标不仅能反映早期与词汇通达有关的认知加工效应,而且能反映后期与句子整合有关的认知加工效

5. 明视觉与暗视觉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明视觉和暗视觉特点为:

(1)明视觉的光感受器是锥体细胞,锥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的中央凹; 暗视觉的光感受器是杆体细胞,杆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的边缘。

(2)明视觉对白天日光敏感,暗视觉对黑夜光线敏感。

(3)明视觉的最敏感波峰为555nm ,暗视觉的最敏感波峰为507nm

(4)明视觉可以感受到颜色,而暗视觉不可以。

(5)明视觉的暗适应过程比较快,大约在5分钟内完成; 暗视觉的暗适应过程比较慢,大约在30分钟内完成。

(6)明视觉的空间分辨率高,但光感受性低; 暗视觉的空间分辨率低,但光感受性高。

6. 什么叫做阈下知觉?

【答案】阈下知觉是指低于阈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反应。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感受。那种刚刚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低于绝对阈限的刺激,虽人们感觉不到,但却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脑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刚刚能引起生理效应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生理的刺激阈限。有意识的感觉阈限和生理的刺激阈限并不完全是同等的。一般生理的刺激阈限要低于意识到的感觉阈限。阈下知觉一般应用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

7. 红光为什么可以保护暗适应?

【答案】红光可以相当有效地刺激锥体细胞,因此,在红光条件下人们可以看清环境。但红光几乎不能刺激杆体细胞,相当于杆体细胞已经进入了暗适应状态。如果需要进入到黑暗的环境,只需要大约5分钟就可以完成暗适应曲线的最后一部分,使眼睛感受性达到最高的程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利用红光可以保护暗适应(水平)的原理,让飞行员等需要才民决进入暗适应状态的人员戴上特制的红色护目镜(可以透过620nm 以外的红光,而不让620nm 以下光线通过)在休息室等候,一旦需要,只要在黑暗中摘掉护目镜停留5min 即可。对于那些需要在黑暗处与亮处来回转移的人(如雷达观察者)来说,戴红眼镜也是为了保护暗适应。

8. 实验与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案】实验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它能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因果性的说明。观察的方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通过直接观察或者借助仪器观察而搜集事物信息的方法。

实验法与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

(1)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观察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