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精神卫生中心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反应时间研究中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如何分解?

【答案】(1)速度与准确率权衡

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SA T )现象。

(2)Meyer 等发展了“速度与准确率分离技术”(SAD )。这种技术可以把反应过程中猜测过程的准确率和反应时分布分别加以描述。SAD 技术由两部分组成:滴定的反应时程序(TRT 程序)和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PSG 模型)。

①滴定的反应时程序(TRT 程序)

TRT 程序是SAD 技术的一个具体获得反应时分布和反应准确率的方法。它包括普通试验和信号试验。

a. 普通试验

先呈现一个预备信号,接着呈现一个或正或负的测验刺激,让被试立即作出相应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和准确率,并给予反馈,鼓励被试在确保准确率的前提下尽快地反应。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具有高准确率的反应阈值,为评价被试在信号试验中的反应提供基线。

b. 信号试验

在测验刺激呈现之后的不同的延时后,给出一个短暂的信号,要求被试立即对测验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不同的延时时间是主试控制的变量。由于有的延时很短,被试可能来不及获得刺激的全部信总,因此,允许被试根据所获得的部分信息进行猜测而作出反应。通过变化信号出现的不同时间,可得到在不同时间间隔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的大量数据。

②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PSG 模型)

对TRT 程序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要依赖于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PSG 模型)。PSG 模型假定有两个平行的加工过程:正常加工过程和猜测加工过程,这两个加工过程的持续时间都是随机独立的。

a. 正常加工过程

正常加工过程包含在普通试验和信号试验之中,当测验刺激呈现,被试能在“全部”信息达

到很高的阈值时,识别出测验刺激并作出相应反应,这一加工过程就终止。

b. 猜测加工过程

猜测加工过程始于反应信号刚呈现之时,一旦信号被觉察,被试必须立即对刺激作出反应。被试的这种迫选决定是根据测验刺激呈现和信号出现之间的正常加工过程中已积累的所有的部分信息而作出的。求猜测加工过程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首先,计算猜测加工过程的反应时间。

经(4.1)式可估计出猜测加工过程完成时间的累积分布函数,并可由此而揭示出猜测加工过程的时间特性。其次,估计猜测加工过程的准确率。

经上述计算,就能获得各时间间隔下反应时作业中的猜测加工过程的准确率即P (准确/tgs

2. 如果你曾开过止痛药缓解手术痛苦或牙痛,你可能经历痛(伤痛)或感觉与痛源定位能力的分离。把这和盲视及无觉察知觉联系起来。

【答案】(1)止痛药通常是通过化学物质来阻断神经间的信息传递,以此来达到比痛的目的。由于神经间的信息传递能力丧失,因此会导致痛或感觉与痛源定位能力的分离。

(2)无觉察知觉是指涉及无意识层面的知觉加工,盲视是著名的无觉察知觉现象,被韦斯克兰茨用来描述不承认有觉察知觉的病人在盲点(盲场)中的视觉能力。

(3)感觉与定位的分离与无觉察知觉的本质是相同的,二者都强调了对刺激的无意识。

3. 功能磁共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包含哪些方面?

【答案】功能磁共振(fMRI )是当今心理学研究最主流的脑认知成像技术。fMRI 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包含以下方面。

(1)探究认知功能的脑区定位

目前,fMRI 在心理学研究中最广泛的应用方式是将特定的认知功能定位于大脑中的特定脑区,从而回答where 的问题。例如,Downing 等人利用fMRI 技术发现人脑视觉腹侧通路皮层上存在一些脑区对特定类别的视觉刺激有选择性反应。

(2)探究任务的认知加工过程

在fMRl 的定位研究发现一些高度特异化的脑区并明确这些脑区的功能特性之后,可以将这些脑区的活动作为某一认知加工过程的神经标记,然后探讨在某个任务中是否涉及某个认知加工过程的参与。例如,O'Craven 等人采用fMRl 技术证明了注意选择的基本单元是客体。

(3)探究不同刺激或者任务的表征的区别

在fMRl 的研究范式中,fMRl 适应范式和多元模式分析(MVPA )通过检验特定脑区对哪些刺激反应相同,对哪些刺激反应不同来描述该脑区的神经表征。例如,Serenees 等人采用MVPA 技术证明,工作记忆的视觉刺激信息是储存在初级视觉皮层,而不是在专门的工作记忆储存区。

(4)探究不同任务采用的加工机制的一致性

如果fMRI 发现两个任务激活大脑同一个脑区,表明这两个任务可能采用了相同的加工机制; 反之则表明两个任务采用了不同的加工机制。例如,Fedorenko 等人利用fMRI 为语言和思维的分离提供了证据。

4. 什么叫做自变量的混淆? 怎样避免自变量的混淆?

【答案】(1)自变量混淆的定义

自变量棍淆是指由于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从而导致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变化的现象。

(2)避免自变量混淆的方法

避免自变量混淆的方法应从刺激的控制方法和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两方面进行考虑。

①刺激的控制方法

a. 对于自变量必须给以清楚的操作定义。

b. 检查点的确定,对于连续的自变量,所选检查点的数目要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一般为3~5个。

c. 自变量的范围,对于连续的自变量,选择检查点的范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d. 对呈现仪器的控制。

②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a. 用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b. 用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c. 用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

d. 用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如动机、情感、疲劳、注意等)。

5. 什么叫做阈下知觉?

【答案】阈下知觉是指低于阈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反应。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感受。那种刚刚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低于绝对阈限的刺激,虽人们感觉不到,但却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脑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刚刚能引起生理效应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生理的刺激阈限。有意识的感觉阈限和生理的刺激阈限并不完全是同等的。一般生理的刺激阈限要低于意识到的感觉阈限。阈下知觉一般应用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