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加试(一)音乐理论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刘天华的民族器乐创作与国乐改进。

【答案】刘天华1922年到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任国乐导师,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刘天华一生共创作10首二胡曲,开拓了二胡音乐的新天地。既重视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遗产的继承,又重视对外国音乐科学理论和经验的借鉴,以兼收并蓄的方针从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中推进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新发展。使民族器乐教学走上专业化道路。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开创了一条新路,为我国民族器乐在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事业中争取到重要的地位,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揭开了历史新篇章。简述刘天华的二胡曲创作比前人有哪些突破。答: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贯穿着刘天华国乐改进的思想。他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在作品形式结构和乐思的展开原则上,他一方面有意识保留了以往多段连缀的结构特点,和主题音调作自由加花变奏的乐思展开原则,另一方面大胆吸收了西方音乐创作典型的主题音调的重复、移位重复、扩展、对比等乐思展开原则,以及主题部通过三部性结构和主题变奏结构原则。使在刘天华的作品中,保留了民族风韵,又体现出中西交融的民族特色。调式、调性方面,刘天华将作品建立在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种调式上,同时吸收犷西方大小调为基础的各种七声调式,有的还运用了半音运动的装饰性旋律。如《悲歌》。节奏、节拍、速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记谱等方面,刘天华坚持作品体现出民族韵味,能适应一般的习惯用法,有根据内容的需要引进一些西洋音乐节奏因素和西方通用的记谱方法。如《烛影摇红》中采用了传统音乐中少见的3/8拍和12/8混合节拍。

演奏法上,借鉴了小提琴的揉弦、颤音演奏法,引进了跳弓、断弓、颤弓、泛音等技法。此外,他还吸取我国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法来丰富二胡演奏。刘天华对二胡的创作突破了前人,为二胡的专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2. 山歌音乐具有怎样的艺术特征?

【答案】山歌音乐的艺术特征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0)坦率、直露的表现手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

(2)自由、悠长的节奏和节拍。

(3)高亢的曲调。

(4)曲式结构:

乐段结构上,常见的两句体和四句体的结构,北方多为两句体,南方多为四句体(常见有的前两句相同或相近、有的二、四句相同,也有的是起、承、转、合式结构)。而这些结构都可看成是二句体的变化、发展。另外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赶五句”、“连八句”(陕南、四川等地),

也是以上下句的对应式乐段为基础的。如“赶五句”是在两个上下句乐段之间,加入一个音乐材料有些变化的第三句; 而“连八句”则己形成三部曲式,但仍是以上下句的对应式乐段为基础,在两个上下乐段之间,插入一个完整的四句数板乐段。乐句的变化形式:山歌的乐句结构常常出现不对称的现象,使山歌的音乐显得自由奔放、无拘无束。

3. 什么叫“学堂乐歌”?

【答案】自1904年左右开始,在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上教习的歌曲(1903年,张之洞首先将音乐课作为课程在新学堂中施行)。这此歌曲的曲调太多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歌曲(包括此艺术歌曲),由此留学欧日回国的学人填上具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的新词而成。代表曲目有《何日醒》(夏颂莱编词)、《中国男儿》、《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等。

4. 简述聂耳的音乐创作。

【答案】聂耳原名守信,聂耳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表现了革命群众抑制不住的革命热情,坚定不移的革命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潜在力量。他的创作为无产阶级音乐开辟了道路。他的群众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以饱满的情感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高涨的斗争情绪和对反帝斗争充满了胜利的信心。抒情歌曲《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梅娘曲》等反映了被压迫、剥削的人民的痛苦生活,儿童歌曲《卖报歌》《小野猫》《牧羊女》等表现了儿童的天真乐观。民乐合奏《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是他对新民乐合奏的探索。

二、论述题

5. 综述曾志态的音乐活动。

【答案】(1)音乐活动

①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其中东京中国留学生的“亚雅音乐会”及“上海贫儿院音乐部”在当时属于首创的性质。

②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1903年编写的《练兵》《游春》《扬子江》等发表于《江苏》杂志上,同年4月编印出版《教育唱歌集》。

③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这是他对中国新音乐事业建设贡献最突出的一个方面。

a.1903年,在《江苏》杂志上连续发表《乐理大意》和《唱歌及教授法》。

b.1904年编印出版了他所编译的《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c.1905年,编印出版了包括乐理、唱歌教授法及风琴练习法融于一体的《音乐全书》; 同年在《醒狮》杂志上发表了他所编写的《和声略意》。

d.1905年,于《新民从报》上发表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

④较早地对编写学堂乐歌提出了非常精辟的批评,主张作歌要“质直如话而神味隽永”。

(2)主要贡献

曾志态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乐歌编创、理论研究、创立音乐社

团、组织管弦乐队和提倡京剧改革等方面。

①编创乐歌。1903年,曾志态在中国留学生“江苏同乡会”于东京编印的《江苏》杂志上,发表了《练兵》《游春》等6首乐歌,乐谱采用五线谱和简谱对照的形式。这是目前所见最早公开发表的一批学堂乐歌。

②理论研究。1904年,曾志态从日文转译了英国人编著的《乐典教科书》,这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备的乐理教科书。他在《醒狮》杂志上发表的《和声略意》,成为中国人写作的讲述西洋和声学知识的第一篇文章。1904年曾志态在《新民丛报》上刊载的《音乐教育论》是我国最早一篇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③创立音乐社团。曾志态在日本和上海时期均组织过音乐社团,对介绍与推广西方音乐的知识、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1904年发起组织“亚雅音乐会”,其宗旨是“发达学校社会音乐,鼓舞国民精神”。1907年夏与高砚耘、冯亚雄等人在上海举办“夏季音乐讲习会”,传授西洋音乐理论知识和器乐演奏技能,是为普及音乐教育而举办的音乐讲习班性质的社团组织。

④组织管弦乐队。1908年曾志态主办慈善机构“贫儿院”,并组织“贫儿院管弦乐队”。尽管演奏水平十分有限,但该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西式管弦乐队。

⑤提倡京剧改革。曾志态试图改良京剧,虽未获成功,但作为我国近代采用中西乐器伴奏改革京剧之先驱者,其探索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曾志态为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尤其在音乐理论领域颇有建树。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评价他为“我国此学先登第一人也”。

6. 结合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条件和音乐发展情况,阐述音乐家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历史贡献。

【答案】(1)贡献

萧友梅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学和音乐,后又赴德国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及哲学和教育学。并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莱比锡博士学位。回国后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

①他曾参加组建我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如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②除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负责人量行政事务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他是我国较早掌握西洋现代作曲理论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载的作品。代表作有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他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③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1929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任校长。此后几十年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办好学校上:

a. 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不遗余力在上海罗致一批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音乐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家聘为音专的教师,如查哈罗夫、黄自、朱英、青主等等。

b. 在教学管理方面,音专基本采用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