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专业技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开国大典》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89年出品。导演李前宽、肖桂云。革命历史巨片《开国人典》(上、下集)是为新中国成立40周年拍摄的献礼片,影片再现了解放战争最后一年间历史风云的变化。影片气势宏大、历史事件众多,有138位有名有姓的重要历史人物,但构思布局填密,将焦点对准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历史角色,揭示新中国诞生前夜两种历史命运的最后决战。片中毛与蒋并不产生面对面的交锋与直接冲突,创作者运用平行并置的蒙太奇方式,不断累积形成一种艺术概括力。在风格上,历史纪实性、文献性与诗化的写意性、表现性水乳交融一一创作者将战争年代所拍摄的15段老纪录片的影像资料作为艺术元素纳入创作之中,增强历史的凝重感和不可复制的时代气息。而在抒情段落则借助诗化的表现手法,烘托出“开国大典”这一特定历史瞬间的崇高诗意,将全片推向史诗叙事的高潮。
2. 《黄土地》
【答案】《黄土地》是1984年陈凯歌执导的影片,凝聚了这一代电影人文化精神和社会理想,也是中国电影“第五代”标志性的作品。人文思考的深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所在。影象语言的自觉把握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本片的影象语言突现出独立的意义。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象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是前所未有的,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表现的文化内涵。
3. 《人到中年》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根据堪容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围绕女医生陆文婷的境遇,反映并思考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同时赞扬了知识分子任劳任怨、忠于事业、热爱祖国的高尚品格。影片哀而不伤的叙事风格让人为之动容,更引起当时广大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潘虹以忧郁的眼神、出色的表演,赋予人物生命力和更多面的情感表达,成功塑造了陆文婷的形象。1983年,影片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4. 《青春之歌》
【答案】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导演陈怀皑、崔鬼。影片由女作家杨沫本人改编自其同名长篇小说,是“十七年”期间革命经典电影的代表作。影片讲述了受封建家庭逼迫走投无路的青年学生林道静,在革命斗争的锻炼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故事。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片”,影片集中了当时影坛的最佳阵容,参与拍摄的志愿群众演员达数万之众; 主演谢芳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细微的感情变化,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的形
象; 影片发行放映时造成轰动效应,以31万元的成本,获票房纯利润36万元。
5. 《背靠背,脸对脸》
【答案】《背靠背脸对脸》是黄建新电影的代表性作品,名列都市电影的优秀代表之列。它对现实的细致深刻的剖析,对人物复杂内在性格的表现,对仕途政治的某种挪榆,对现代人心的独特挖掘分析,以及融合他早期理性思考的优长、某种象征意味和生活实况的结合等,比较集中地表现了黄建新电影的特色。达到黄建新电影的上佳水准。
6. 张石川
【答案】张石川(1899-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最早的电影导演之一。他拍摄了: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1913年); 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揭露鸦片毒害的《黑籍冤魂))(1916年); 中国电影第一部比较成功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1923年); 引领电影市场风气以至不可收拾的武侠神怪连集片《火烧红莲寺》(1928年始); 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0年)等。这诸多第一,标识着张石川的不懈开拓创造的成绩。
7. 《玉梨魂》
【答案】郑正秋1924年根据当时著名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玉梨魂》改编拍摄的无声故事片。影片讲述蠕居寡妇梨娘与儿子的教馆先生何梦霞相爱,由于礼法不可逾越,她忍受内心痛苦将小姑箱倩嫁给何梦霞。由于旧情难以割舍,何梦霞投笔从戎,梨娘忧郁而亡。原著中小姑箔倩也郁闷而死。郑正秋将这出大悲剧改为团圆结局一一摘倩携带梨娘的遗书和侄儿一起长途跋涉寻找何梦霞,最终何梦霞与药倩和好。该片对封建伦理和婚姻制度压迫下的妇女寄予深厚的同情。
8. 《小花》
【答案】北京电影制片厂1979年出品,张铮导演,唐国强、陈冲、刘晓庆主演。改编自前涉(作家钱福民,笔名前涉)的小说《桐柏英雄》。影片的年代背景是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历史转折时刻,该片区别于以前常规的军事片,采用“意识流”的方式,着力表现兄妹情义,把人物命运而不是战略思想作为影片的主要内容。剧本原名《觅》,拍摄完成后,根据电影评论家钟惦荣的建议改名为《小花》,“希望它是报晓中国电影春天的一朵‘小花’。”以《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为标志的创新浪潮从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影片中由王酩作曲、李谷一演唱的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广为传唱。
9. 孤岛电影
【答案】孤岛电影是日军侵华背景下,这一特殊时期、特殊地区出品的电影。由于电影界在租界相对独立,电影制作受到其他力量的控制较少,电影公司老板可以相对自由地控制资本,因此,这一时期商业片发展繁荣,歌唱片一、古装片等商业类型片在“孤岛”时期达到发展的新高潮。代表作品有:1932年2月由欧阳予倩编剧、上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 于伶的《花溅泪》、柯
灵的《乱世风光》等,在揭露现实的同时,也反映出抗日救亡的时代心声。
10.费穆
【答案】费穆,中国电影导演中艺术风格突出的佼佼者。1934年到1935年,创作的《人生》《香雪海》《天伦》等,注重家庭伦理和人间亲情的倾向基本表现出来,他对艺术的追求也明显展露。30年代费穆的电影还有《狼山喋血记》等。
二、简答题
11.简述中国电影批评史上各家对“谢晋电影模式”的批评观点。
【答案】20世纪80年代中期,“谢晋电影模式”的提出及其引起的广泛争议,在中国电影批评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场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中,既有肯定性评价,也有否定性评价。
(1)1986年文学批评家朱大可发表《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率先提出“谢晋电影模式”这一概念,对谢晋电影模式口诛笔伐,提出重新评估和扬弃谢晋电影模式:
①所谓谢晋电影模式指:谢晋电影中包含着各种表层和深部的文化密码,这些密码服从某些共同的结构、功能和特性。
②谢晋模式文化密码指“情感扩张主义”和“俗文化的既定模式”。“情感扩张主义”即通过影片中人物命运故事,用“道德激情”感化、激励观众,使观众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艺术家的传统伦理概念”。“俗文化的既定模式”即通过“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四项道德母体,向观众提供化解社会冲突的奇异道德神话。
③谢晋的“道德神话”是“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文化殖民主义下,训练养成的“标准的好莱坞式的审美眼光和习惯”。
④谢晋一味迎合的趣味,与现代意识无关,传统文化心态构成谢晋模式的种族基础。谢晋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是“男权文化的畸形产物”,爱国主义背后是“某种厮守古老生活方式的心理惰性、某种对家庭和土地的农民式的眷恋”。
⑤以文化的观点考察谢晋电影模式,可以发现“它现在是中国文化变革进程中的一个严重的不谐和音、一次从‘五四’精神的轰轰烈烈的大步后撤。”
(2)邵牧君在《为谢晋电影一辩》中,对谢晋电影模式的“催泪技巧”及其与好莱坞的“亲缘关系”给子正面肯定,认为把谢晋电影斥为与现代意识相悖的做法是“危言耸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条件决定的“现代意识”,超越现实的“泛现代意识”是不存在的。
(3)钟惦裴的《谢晋电影十思》将“谢晋电影模式”争议导向更加深入的探讨。他告诫批评者需用历史眼光考察对象是否对社会进步有益,同时,他对谢晋电影的突破和突破中的局限性进行了认真思考,并表示,“谢晋作为谢晋固然值得珍视; 而促使谢晋臻于完善,所言或有不当也同样值得珍视”。朱大可文章的“闪光处”,除了作为理论的“概括”和“勇气”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电影作为“文化现象”,表现了对整个社会和文艺的“责任感”,因此,“不应以锋芒毕露和某些不当,忽视它的合理内核”。钟惦裴既希望从电影历史及电影本体出发,评判创作主体及其电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