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专业技法(含理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玉梨魂》
【答案】郑正秋1924年根据当时著名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玉梨魂》改编拍摄的无声故事片。影片讲述蠕居寡妇梨娘与儿子的教馆先生何梦霞相爱,由于礼法不可逾越,她忍受内心痛苦将小姑箱倩嫁给何梦霞。由于旧情难以割舍,何梦霞投笔从戎,梨娘忧郁而亡。原著中小姑箔倩也郁闷而死。郑正秋将这出大悲剧改为团圆结局一一摘倩携带梨娘的遗书和侄儿一起长途跋涉寻找何梦霞,最终何梦霞与药倩和好。该片对封建伦理和婚姻制度压迫下的妇女寄予深厚的同情。
2. 《万家灯火》
【答案】导演沈浮40年代代表作品。影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表现了一种朴素的写实风格,不动声色地表现常态的小人物生活,从住房、谋职、工作、夫妻相处、婆媳关系等具体的生活场面,描画人间状态,反映生活现象,似乎琐碎嘈杂,却又平实有味。影片重在以家庭矛盾表现社会,婆媳间的纠葛以至家庭的破裂,又与经济窘迫的社会因素相关联,叙事是非戏剧式的,而是靠真切生活细节的积累和场面的叠加来表现含义,通过细节表现和人物关系的变化揭示思想主题。《万家灯火》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冷峻平实电影的典范。
3. 《定军山》
【答案】中国第一部电影,由北京的丰泰照相馆于1905年拍摄,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段。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4. 吴贻弓
【答案】吴贻弓是第四代电影人中的优秀代表。早在70年代末期的《巴山夜雨》中已经体现了散文化表现和诗意塑造的风格特点。《城南旧事》为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也是80年代散文式结构风格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影片以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感受世界,按照导演所述,“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见”是主构思,串结二个旧北京城南旧事。
5. 《孩子王》
【答案】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编剧阿城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剧本,导演陈凯歌,摄影顾长卫,主演谢园。影片通过插队知青在山村小学教书的经历,理性思考了教育、文化的缺失问题和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影片延续了“文革”后电影反思“文革”的传统,并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6. 《李双双》
【答案】海燕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导演鲁韧,编剧李准,是一部展示新中国农村妇女崭新精神风貌的优秀影片。影片轻喜剧的艺术样式、紧扣人物的性格冲突、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性格化语言,都在当时的中国银幕上独树一帜。李双双的扮演者张瑞芳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核心基调,在表演爽朗、火辣的性格的同时,更着力体现女性的温存、忍让,对丈夫和孩子的疼爱,对朋友的关心。李双双的银幕形象是20世纪60年代电影创作的一个重大收获。
7. 水华
【答案】水华(1916-1995)编剧、导演,南京人,祖籍湖北钟祥,原名张水华。20世纪30年代就读复旦大学法学院,热心左翼戏剧活动。1940年至延安,曾任剧团导演,执导话剧《带枪的人》等。1950年与王滨合作拍摄了名作《白毛女》,其后执导了《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伤逝》等新中国的经典影片。水华是第三代导演中的艺术精致追求者。其风格严谨、功底扎实,代表作中《林家铺子》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风格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8. “三队”电影
【答案】“三队”电影是《洪湖赤卫队》(1961), 《平原游击队》(1965), 《铁道游击队》(1956)三部影片的合称。《洪湖赤卫队》由著名导演谢添执导,根据同名舞台歌剧改编,不仅保留了原歌剧中的精彩唱段,还充分发挥电影场景真实的优势,场面气势恢弘,女英雄韩英的形象深入人心。抗战题材故事片《平原游击队》,导演苏里、武兆堤,采用惊险片模式,塑造了游击队长李向阳和日军中队长松井两个极具特点的人物角色。《铁道游击队》由编剧刘知侠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赵明,描绘了抗战期间一群活跃在铁路线上的游击队员的传奇经历。影片情节曲折、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在渲染紧张气氛的同时,还注意穿插抒情环节。
9. 《孤儿救祖记》
【答案】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明星影片公司于1923年拍摄,首开社会片先河。影片内容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与主张贫民教育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影片上映后轰动一时,不仅在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影片公司,而且是中国电影成为有民族特色、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开端。
10.《神女》
【答案】《神女》,1934年联华公司摄制,吴永刚编导,阮玲玉、黎铿主演,是30年代中默片的杰出之作。影片的巨大成功首先是深刻的现实揭露与批判性。通过一个身处下层,受尽屈辱的女子宁愿忍气吞声,承受身心俱受摧残企图抚养孩子成人,却还无法立足生存的故事,对社会的不公、道义的丧失和黑暗压迫的无处不在做了血泪的控诉。深刻的社会批判力度更多是从独特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神女》在一个相当清晰的人物故事中表现出了人生的复杂内涵。
二、简答题
11.谢晋导演的土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谢晋艺术生命力旺盛,优秀影片一部接一部的涌现而且小断在国内外获奖。他的影片多取材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社会内容,开掘深入、善于刻画人物,特别创造了一系列的妇女形象,善于表现人情人性,以情动人,熟悉观众的欣赏趣味,他拍的影片为国内外广大观众所喜爱。他继承了我国主流电影的传统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例如《天云山传奇》。
(1)主题开掘深刻。《天云山传奇》第一次艺术地完整地在电影中反思从反右运动以来我党工作中左的错误思想所带来的后果,造成一代人的历史悲剧。
(2)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罗群、冯晴岚、宋薇、周瑜贞、吴遥等。
(3)从文学到电影。结构以人物的心理线索来结构影片,尤其以宋薇的内心独白来贯穿。电影表现手段的运用,导演在分镜头剧本中加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增加了不少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闪回和幻觉,这大量地表现在宋薇的身上。充分发挥了电影多种表现手段的作用,灯光参与创作,主观镜头的运用,重视画面后景的作用,注意通过人物口常生活动作表达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
12.为什么把“孤岛”时期的电影现象称为“奇观”?
【答案】从1937年11月底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开始,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为止,这一时期的上海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在上海市的中心地区有两个特殊的行政区域一一由英、美、日三国统治的公共租界和由法国管辖的法租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碍于外交原因,暂时没有进驻租界。租界地带就成了一座处在包围圈内又偏安一隅的“孤岛”。留在上海的一部分电影工作者利用租界的特殊地位,逐步恢复了制片工作,开始拍片,这就是所谓的“孤岛电影”。
13.战后“灵魂的写实主义”影片创作都有哪些代表性作品? 为什么说《小城之春》是“蒙尘的钻石”?
【答案】(1)与战时电影相比,战后电影的一个重大转变,是在视角上实现了由英雄到普通人的转换。如果说战时电影主要是通过对英雄的颂扬来激励人们的民族精神和奋斗意志,那么。战后电影则更着重于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角度来把握历史、探讨人生。不仅如此,战后的电影艺术家们还在自己的创作中普遍地增加了心理内容的展示,通过象征、抒情、细节营造等手法来实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如《希望在人间》中的人与鸟的交流、《天堂春梦》中丁建华面对一只小小的蜗牛时的复杂感受、《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素芬与丈夫相见的梦境。这一时期,作为与“忧患史诗”相对应的另一个电影创作系列,发展了30年代影评家王尘无提出的“灵魂的写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它们将叙事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人物灵魂的展示和剖析上,并通过这种展示和剖析,表达出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类“灵魂的现写实主义”作品包括:《新闺怨》《关不住的春光》《不了情》《太太万岁》《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
(2)《小城之春》属于典型的心理剧。在影片中,费穆以优美、淡雅、精致的电影语言,通过一个普通小家的一次波澜,表现了普通人生中的感情、道德意识,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心理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