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外国语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发挥评介型社论的良好评价效应?
【答案】评介型社论(包括评论员文章)的任务在于着重对有典型意义或重要意义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旗帜鲜明的褒贬、评介,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和概括,以深刻揭示本质,总结经验或教训,从而发挥其启迪思想、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1)写作评介型社论,首要之点是立论要旨远意深,旗帜鲜明
这就要求作者具有胸怀坦荡、爱僧分明的革命情怀,努力做到评说事理宗旨高尚深远,立论高瞻远瞩,富有卓识,毫不装腔作势,吞吞吐吐。
(2)写作评介型社论,还要善于对评介的对象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概括,深入开掘,以增强论述的深度和力度
具体地说,就是要从评介对象中或者揭示其可贵精神、宝贵经验及其积极意义,以引起社会重视:或者从中总结教训,剖析原因,提出忠告,以引导舆论; 或者回顾历史,以借鉴现实; 或者侧重就实务虚,缘事说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启迪读者。至于如何使开掘引向深入进而得出精辟的结论,方法应当是不拘一格的。有的可以运用今昔对照的手法进行深入开掘,借助背景烘托以揭示评介对象本身的思想和政治意义。
(3)写作评介型社论还得正确掌握褒与贬即赞誉与针贬的指导思想及其辩证关系
评介人和事总离不开褒与贬。褒与贬,即表扬先进与批评落后,赞成什么与反对什么,两者总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就褒与贬的关系而言,赞颂先进旨在激励后进,弘扬正气、表扬先进本身也正是一种颇见成效的批评落后、祛除邪气。而批评落后,也正是为了使之转化为先进,为了通过针贬个别达到教育一片的目的。同时,先进与落后也总是共存于统一体中,先进事物之中存在落后因素。落后事物之中也不乏若干先进因素。所以,评介人与事,无论赞誉或针贬都要力求体现实事求是,分寸适度。褒贬得体,理定辞畅的原则和要求,切勿绝对化、简单化或感情用事。
2. 了解和掌握各种评论形式的特点,有何实践意义?
【答案】了解和掌握各种新闻评论形式的特点,意义如下:
(1)有助于新闻工作者在特定情况下,得心应手地选择最恰当的评论形式,以便扬其所长,更有效地进行传播。
(2)有助于对各种评论形式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从而使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中注意各种评论形式的配合运用,更好地发挥评论的特长。
(3)有助于避免评论形式单调的缺陷,使版面更加琳琅满目,生动活泼。
为努力搞好新闻传播工作,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把党的意图、实践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运用各种形式的评论反映出来,为党立言、为民代言,体现生动活泼的民主政治局面。
3. 与报刊、广播评论相比,电视评沦的独特形式有哪些?
【答案】电视评论中视听结合的评论更加注意电视自身传播特性的评论。其节目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种:谈话体评论、主持人评论和电视述评。这些评论已超出一般的代表电视台意志和编辑部意见的口播评论的范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体现声画兼备、声情并茂的特点。这三种评论样式可以称作电视评论的独特形式。
(1)谈话体评论
电视谈话是一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现的大众传播活动。电视谈话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方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
(2)主持人评论
和以往由播音员口播的评论不同之处在于,主持人不只是新闻评论的播报者,他还可以直接参与评论的策划与写作,并直接以个人的身份、用谈话的方式发表意见和见解。
(3)电视述评
电视述评是述评这种融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杂交品种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
4. 为增加新闻评论的文采,可采用哪些修辞手段?
【答案】为增加新闻评论的文采,要讲求修辞,新闻评论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即喻证法。此外,还可以运用设问、反问、排比、拟人、回环、借古喻今等修辞手法。
(1)设问、反问,既是承接上下文之间联系,确保文气连贯,充分调动受众阅读积极性的常用技法,也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在评论文章中较为常见。
(2)排比修辞使论述显得理直气壮,气势磅礴。
(3)回环手法通过语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表达两种事物相互制约与依存的密切关系,形成一种智趣。
(4)通过比喻和拟人化等修辞方法,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生动地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⑤借古喻今,评论写作中恰如其分地引用古语,并注入一些新思想,可以收到古为今用的效果。历史典故在评论中既可以增加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还可以借其所讲述的典型事例为说理论证提供典型的、可靠的事实论据。
5.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增强新闻评论探度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答案】从论证上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增强新闻评论深度的写作方法是多样的,主要
有:(1)例证,从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某种现象中引出论点的正确性; }2)对比,将不同的事物做比较,对比的事物越鲜明,论证的威力就越强; (3)分析,通过揭示事物发展的各种关系,最后作出结论; (4)递进,由浅入深,逐渐展开,引人深思; (5)反驳,先摆出反面论点,然后加以反驳,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
6. 社评与本报评论员文章有何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1)社评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共同点
社评、本报评论员文章是介于社沦和短评之间的一种评论形式,是中型的评论文章。这类文章一般在1000字左右,通常是就某一问题或选择一个重要的侧面发表意见,作更深一层的分析。
(2)社评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不同点
①社评、本报评论员文章有署名和不署名两种形式。编辑部决定采用社评或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往往由论述问题的重要性和发表的郑重程度决定。
②社评发表的郑重程度仅次于社论,直接代表编辑部集体的意见,反映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一般不署名。以本报评论员署名的评论,形式上虽不直接代表编辑部集体的意见,只表明它是编辑部一个评论员写的文章,但在通常情况下,都得到编辑部同意。
③评论员文章既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又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它的选题面更广一些,一般不从正面全面论述某个重大问题,而是选择一个侧面单刀直入,对所要论述的问题进行比较集中、比较深入地分析。它不必像社论、社评那样持重、严肃,可以写得自由、活泼一点。
7. 党报评论怎样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答案】党报评论要有说服力和感召力,须从五方面做努力:
(1)化被动为主动
①为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在各类突发事件、热点新闻面前,党报评论一定要及时准确,抢占舆论引导第一落点,将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事件处置同步推进,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观点,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掌握主动,从而最大程度地挤压谣言传播空间,真正占领舆论制高点。
②党报评论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关键时刻不缺位、不“失声”,除对突发事件、热点新闻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观点外,主动设置话题,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尤为关切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生发评论,也是党报自觉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路径。
(2)化说教为说理
党报评论要化说教为说理,关键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三个转变”。
①由命令向对话转变,要放下架子,端正位置,从内心深处把受众视作朋友,平等沟通,倾心交流,多些释疑解惑,多些循循善诱,多些和风细雨,多些人文关怀,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②由指导向引导转变,其主旨是带领,是指引,是指明方向,是选择路径,绝不“越姐代l}".“按图索骥,’,而把最终的评判权、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受众自己。
③由灌输向疏导转变,要以人为本,把读者是否接受,宣传是否有效果放在首位,在为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