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六条诏书
【答案】六条诏书是指西魏文帝大统七年,宇文泰采纳汉族士人苏绰归纳的六条行政原则。
,要求官吏按照此执行,不能通此六条即“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者,不能任地方官。此举大大强化了各级官僚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
2. 氏族公社
【答案】氏族公社是指原始社会后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其只要特点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3. 《齐民要术》
【答案】《齐民要术》是北魏末年贾思瓣所著的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全书分为十卷,共九十二篇,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农书。
4. 刘备
【答案】刘各(161~223年)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字玄德,东汉皇族的远支,自幼家贫,以贩鞋织席为业,在东汉末诸侯割据中,起初无自己的地盘,先后投靠过公孙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后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以后又进兵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后来荆州又被
,年号章武,次年为报吴夺荆州及杀关羽孙权占领。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之仇,发动了对孙吴的进攻,在夷凌之战中为吴将陆逊所败,狼狈逃回白帝城,小久病残,死前将蜀汉及后主刘禅托孤于诸葛亮。
5. 黄帝
【答案】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时各部落之间互相侵伐,百姓受苦,黄帝修德,整顿军队,用武力统一各部落,于阪泉战胜炎帝,
又于涿鹿擒杀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得到各部落的拥戴,被拥为联盟共主,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被尊奉为“华夏始祖”。
6. 南戏
【答案】南戏是指宋元及明初流行于南方的戏曲艺术。经由南曲腔调演唱的温州杂剧等地方戏发展而成,亦称传奇、戏文。出现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形成。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著名的“四大传奇”,是《荆钗记》、《拜月亭》、《杀狗
,则被推崇为“南戏之祖”。 记》和《白兔记》。而元末温州高明的《琵琶记》
7. 李悝
【答案】李悝是战国初期的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
,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突法”
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十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8. 刘智
【答案】刘智,字介廉,号一斋,清上元(南京)人,为清初回族伊斯兰教著名学者著作家,其修身研阅经史百家之籍,览读西洋书百余种,呕心沥血,潜心著书立说达40余年,遂创具中国特色之伊斯兰教思想体系,学者誉之为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集大成者,广大穆斯林尊奉为“先贤”。刘智一生著书数百卷,《天方典礼》被收入乾隆时编纂之《四库全书》。
9. 侯景之乱
【答案】侯景之乱是指南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的历史事件。侯景曾是东魏将领,投靠西魏。梁武帝为收复中原而招纳侯景,封为河南王。梁宗室子弟萧渊明被东魏俘获,梁武帝打算用侯景与东魏进行交换。这件事激怒了侯景。公元548年举兵反叛。他率军攻入京城建康,将皇宫围住。第二年,攻破皇城,困死萧衍,自己当压相,执掌朝政。到了551年,他进而自封为帝。侯景在起兵反叛的过程中,大肆烧杀抢掠,激起南力人民的反对,不得人心,封帝的第一年便被梁朝原兵将所杀。侯景之乱给社会带来混乱,给人民带来灾难。
10.荀子
【答案】荀子名况,赵国人,时人尊其为苟卿,战国末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荀子》一书。曾游访齐、楚、秦、赵等国,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和楚的兰陵县令。他主张以“礼”
治国,其所谓的礼”即制度、政策,和“法”无甚区别。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正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故他是外烁轮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与人事的吉凶祸福无关。人类既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即“制天命而用之”。
二、简答题
11.简要评述元、明、清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答案】(1)元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使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腹里”隶属中书省;宣政院管辖吐蕃,在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的形成是地方制度的一大变革。元代比前代直接管理着更大的边疆地区,行省制利于保持东北、西北等地和中原的一体化。元是第一个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的朝代,西藏自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2)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撤销了行省名称的机构,把全国分为12个布政使司和南京直隶区;后改北平布政使司为北京,增云南、贵州两布政使司,共两直隶13布政使司,俗称两京13省。明在省一级改置承宣布政使管地方民、财两政,提刑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政,互不统属,各自直属皇帝。将原先实行全面管理的行省变成军、政、司法的三权分立,避免了地方官员的专权,使地方集权于中央。
(3)清在内地实行以督抚制为核心的地方行政体制。督抚在明朝是战时临时派出的虚衔,清将督抚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一省或两三省设总督一人,每省设巡抚一人,兼治文武,职权远远大于明朝的布政使。督抚由皇帝派遣,直接对皇帝个人负责,可控制辖区内的绿营兵,但无权管理八旗兵。同时财政、司法等衙门继续存在,牵制督抚。对龙兴之地东三省,清朝以盛京留守为中心,实行军区体制,设置黑龙江、吉林、奉天三将军,完全由八旗兵驻扎;将军是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4)元的行省是中央权力的分寄,明、清两代是皇帝对地方进行削弱和分权,把地方行政、财政、司法、军事分给几个互不统属又各自直属中央的部门管理,彼此互相牵制,借以避免地方权力过大。
12.简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军【答案】唐太宗(627年~649年)
事家。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最终登上皇位。其在位期问,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改革各项政策,使社会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改革政权机构建设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
a. 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b. 中书主起草诏令,是决策机构; 门下主审议诏令,是审议机构;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