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促进中国就业增长的创业机制研究

关键词:就业增长,创业机制,创业动力,创业模式,创业教育,国家创业系统

  摘要

  就业是关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问题,是民生之本。目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与大学生失业问题正在成为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因素。  1979年MIT的研究者David Birch给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推翻了以前普遍认为大型企业是社会经济支柱与新就业机会提供者的观点,得出1969年到1976年间,新的小型成长型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中81.5%新就业机会的结论。之后,美国创业学领域权威教授Timmons进一步指出创业是美国经济增长的秘密武器。而如何运用创业手段解决中国当前的失业问题目前国内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本论文的研究试图通过建立一种长效的创业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论文构建了促进中国就业增长的创业机制,并分别就创业机制的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即创业者、创业模式、创业教育及国家创业系统。创业者研究主要从创业胜任力、创业竞争力、创业者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建立了创业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基于资源的创业竞争力研究,完成了创业者价值量化评价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研究;创业模式研究主要从个人、集体、区域三个层次总结与概括,分别进行了案例式研究,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创业模式分类方法;创业教育研究通过对美国创业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归纳,以及对中国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运用比较的方法提出了发展中国创业教育的建议;国家创业系统的研究中,作者主张以创业者为核心建立国家创业系统,进行了资源流动状态下的区域创业系统研究,指出区域资源与区域文化是影响区域创业系统构建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得出了区域创业系统的建立会影响区域竞争力、以及国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结论。  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为:  1、提出了创业竞争力的新概念,将资源基础论应用于创业者研究,建立了基于资源的创业竞争力理论,解决了创业者如何取得创业竞争优势的问题。  2、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创业者评价仅限于定性分析而缺乏量化工具,本文利用价值工程理论与模糊数学方法构建了评价创业者价值的理论模型,给出了精确评价创业者价值的理论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创业者价值的评价值进行了创业者分类,为政府管理创业者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对创业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分别评价较之整体评价更具有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  3、通过对已有创业模式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出了创业模式的“三层次系统模型”,深入探讨了创业机制中的实现机制,结合我国成功的企业模式,得到了创业模式的系统选择思想。  4、首次对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断代史研究,并系统地进行了中美两国创业教育比较研究,得出了发展中国创业教育的建设性意见。  5、提出了国家创业系统和区域创业系统的概念,从资源流动和区域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国家创业系统对区域竞争力影响的研究。主要解决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国家及地区创业活动的问题。解释了地方政府在促进创业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论文最后将创业机制应用于北京市的科技创业促进活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经过5年多的发展,到2004年时北京市仅入驻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的创业企业就提供了全市1.28%的新就业岗位,所创造的销售收入占到了北京市GDP总值的4.56%,说明创业确实起到了促进就业增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