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618写作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述茅盾的小说成就。

【答案】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丰富了中国现代作品文库,促进了中国小说创作的成熟。其小说创作的突出成就表现为:

(1)小说具有史诗性特征

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是指其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如果将茅盾主要的长篇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会发现他几乎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①《霜叶红于二月花》揭开的是本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社会的一角;

②《虹》描写“五四”到“五川”的历程;

③《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20年代的大革命失败前后的历史;

④《子夜》以及《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30年代的社会生活;

⑤《第一阶段的故事》《锻炼》等:上海“八·一三”事变到上海陷落时期的社会生活;

⑥《腐蚀》:皖南事变前后;

⑦《清明前后》:抗战后期。

茅盾注重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并常以历史代言者的姿态进入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他将艺术的笔触伸展得相当广阔,描写对象涉及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牵涉的生活有政治、经济、教育、战争、革命、反革命等各方面,反映的历史几乎囊括了整整一个时代——中国现代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

(2)小说人物的多面性、立体化塑造

茅盾长篇小说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

以《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为例:

①将吴荪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中去刻画:吴荪甫与赵伯韬的关系; 吴荪甫与工人的关系; 吴荪甫与朱吟秋等的关系以及吴荪甫与吴老太爷的关系、与亲属的关系、与屠维岳的关系、与王和甫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等。

②吴荪甫复杂性格特征包含深刻的社会内容。

(3)小说中“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①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

王伯申、吴荪甫、唐子嘉、何耀先、严仲平、林永清等。

②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a. 东方型女性:静女士、方太太。

b. 西方型女性: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等。

(4)独特的结构方式和心理描写

①结构方式

三部曲的形式,《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例如《子夜》中,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形成了《子夜》内容的诸多头绪,而各条线索合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艺术构架便成为作品首要的艺术特征。同时作者又善十根据矛盾冲突的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运用借题牵线,烘托对比,虚实处理,前后照应等艺术手法,来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做到引人入胜而又不落俗套。

②心理描写的特征

社会历史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例如,《子夜》在心理描写上占了很大比重,尤其是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这种心理分析的艺术效果并不仅仅驻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而是明显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这种象征主义的手法或隐或现地从作品的开头贯穿至小说终结。

2.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你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

【答案】鲁迅在其作品中深刻地指出中国人的生存、精神境遇的尴尬,而这一尴尬是走向现代的中国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的问题。在现代的开端,鲁迅就暗示了中国人的现代境遇,这是鲁迅的超前性。

(1)鲁迅是中国批判力量的源泉

①残酷的自觉意识

鲁迅的批判性来自其以启蒙的视野进行国民性批判,鲁迅做的是深入地挖掘中国积贫积弱的文化根源。为重塑现代中国而自愿成为“历史中间物”,这一批判精神与一种深刻的反省联系在一起。鲁迅认识到,他并非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的无辜者,而正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之中的一份子,这一残酷的自觉早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便己经显露:疯子也是吃人的世界里的一员,也参与到吃人的行为之中。因而,对吃人的世界的否定也就是对自身的否定。

②批判的力量

这种批判性使鲁迅杂文也具有匕首的力量,可以用来战斗,鲁迅对不公世界的揭示,对现代政治的荒谬与残酷的讽刺,使得鲁迅的杂文成为批判性的代名词。可以说,鲁迅的批判是彻底的,因为他把自身也否定了,这就是为何他是现代中国批判运动的原动力,只有彻底的批判才能够赋予其后继者以继续向前的勇气。当代中国任何批判力量都试图援引鲁迅,并因此而获得合法性。

(2)鲁迅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永恒的异质性存在

正是这种异质性存在,使得直面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方向。鲁迅的文学与其批判性是同一的,

因而中国现代文学也具有了异质性的力量,这对于一个同质化进程中的现代中国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中国迈向现代的进程,如果是不断西方化的进程,那么中国的主体性将不复存在。正是因为有了鲁迅时刻提醒中国知识分子以批判、反省的态度对待现代性,从而为中国确立主体性提供可能,并进而为重建一个新的美好世界而奋斗。

(3)鲁迅为了达到批判国民性,创作出独特的小说写作艺术

①“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鲁迅有独特的塑造典型化人物的方法。鲁迅称他的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杂取种种人”是根据人物特定的社会属性和复杂性,充分地、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笔下的人物都是生活中平凡的普通人,是性格各异的“这一个”,同时又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包容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

②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鲁迅善于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即用极简洁的笔墨描绘人物,力避陪衬拖带,并擅长捕捉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手法冷静而残酷。

③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形式

鲁迅小说大都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主要是服从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而非根据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布局谋篇。作品中的任一片断和场景,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祝福》没有完整地去描述祥林嫂的一生,而是通过她在鲁四老爷家里的两段生活,以及卫老婆子的一段转述来表现的,这说明了作者在艺术上的精心构思和高度技巧。还有《孔乙己》《肥皂》等作品的情节发展,也充分显示了这种结构特点。

3. 比较左翼文学与京派文学的“乡土观”。

【答案】中国现代性的开始是以乡土中国的逐渐消逝为代价的,都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展开的前提性结构,作为试图以各种理由追寻中国现代性的知识分子来说,对乡土中国的感情是矛盾复杂的。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对乡土批判地审视; 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怀着都市怀乡病,对乡土深情地回眸。30年代,在乡土中国走向衰败的同时,东南沿海却畸形地繁荣发达,这一城乡的结构性落差更加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乡土的感情更加复杂化。正是对乡土的不同态度,造就了左翼文学与京派文学不同的“乡土观”。

(1)左翼文学中鲁迅的乡土观:启蒙视野下的复杂情感

左翼文学发端于鲁迅,鲁迅也是左翼文学的领袖。实际上,早在20年代,鲁迅对乡土的书写已经暗含了左翼文学的发展方向,也某种程度上启示了京派文学。

《故乡》是鲁迅直接书写乡土的作品,“我”以都市人的身份回到故乡,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相对照之中,“我”既深深地怀念年少时的故乡世界,也对现实中的故乡尖锐地反思,少年闰土是多么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就多么麻痹愚昧,对闰土的不同感情便是“我”对乡土的复杂感情的隐喻。在《故乡》中,鲁迅对乡土的复杂感情包含了左翼文学与京派文学不同乡土观的雏形。

(2)左翼文学的乡土观:阶级视野下压迫与反抗共存的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