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1国际新闻传播综合考试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受众是上帝,,作为当今中国传媒的口号合适吗? 为什么?

【答案】“受众是上帝”的观点应该辩证地看待。

(1)必须承认,受众对于中国传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0年,美国的营销专家劳特鹏提出营销的4C 理论,即需求(consumerwantsandneed )、成本(cost )、方便(oonvanience )、沟通(oommunication )。通过4C 理论可以看到,企业整个营销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营销策略,当然也决定广告的内容和形式。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理论就是整合营销。整合营销主张依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确立统一的传播目标,并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作用,以达到整体传播效果。

无疑,受众是传媒的服务对象,传媒必须赢得受众的青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的认可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媒的兴衰。传媒刊播的内容,只有得到受众的喜爱和欢迎,才能赢得较多的订户和获得生存与发展,也才能较充分地发挥其宣传效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传媒的许多努力,都须顾及受众的需求,都须站在受众乐于接受的角度来思考、筹划、运作。过去那种不管受众接受不接受、喜爱不喜爱,搞硬梆梆的强行灌输的做法,己远远难以适应争夺受众的新形势了。

(2)但是,一味的追求“受众是上帝”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近年来,“顾客是上帝,,之类的提法颇为盛行。或许是受此影响,有的传媒也提出了“受众是上帝”的口号。为了迎合受众,有的传媒主张少讲指导性,多讲趣味性,甚至把“可读性”、“趣味性”作为择稿的首选标准,淡化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打各类“擦边球”,越是猎奇揽艳的怪事儿,越是涉及隐情隐私的“秘闻趣事”,就越是“炒,,得火爆。至于稿件的真实虚伪、政治倾向、思想意义,却不太顾及。其结果,使不少“三无一有”(即无是非观念、无思想意义、无健康情趣、有负面影响)的文稿得以出笼。

“上帝”者,主宰和左右一切也。而实际上,受众既是传媒的服务对象,又是传媒的宣传引导对象。倘把受众当作“上帝”,受众就成了左右和摆布传媒的主宰,传媒就得一切都迁就和迎合受众。这显然与传媒所肩负的特殊使命以及必须坚持的党性原则相悖。

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大使命。“政治家办报,,乃新闻宣传的一条重要规律。邓小平同志强调:“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这是新闻

宣传一条不可动摇的党性原则。传媒贯彻这一原则,就要注重所发文稿的思想性亦即政治倾向。因此,传媒在顾及受众的需求时,决不可一味“软化”、“生活化,,而最终产生负面影响。其实,有的传媒以低俗的东西来迎合受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受众的低估和裹读,广大受众是不会买账的。只有在坚持新闻宣传党性原则的基础上,把思想性和可读性融合起来,以各具特色而又健康向上的内容来争取受众,才是光明的正道。

2. 简述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及其防范。

【答案】(1)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无中生有,凭空担造。新闻界每年评出“年度十大假新闻”中的“新闻”大多数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

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这类失实,大量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先进典型的报道里,主要是说了许多过头的好话。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这类失实,主要是有些作者采取“减”法,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抽去部分事实,给读者造成假象。作者在写新闻时,应当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取舍,但取舍的标准是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按作者的想像去塑造事物的面目。

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主要表现为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 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 把别人做的事说成是某个人做的。

⑤因果不符。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2)新闻失实的防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从思想上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懂得真实是新闻生命的意义,把新闻失实现象提到重要位置加以重视和切实克服。

②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格的防止失实报道和严惩造假的规章制度。

③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组织整顿工作,把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从中清除出去。

④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与通过假新闻谋私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制裁造假者。

⑤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

3. 简述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答案】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等。而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

(1)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主观条件。它决定人们感知外界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能力的高低,相应地,也就决定了最终形成的舆论意见的质量。

(2)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信息是舆论形成的前提和基本构成材料,在舆论产生并最终形成的过程中,公众能否及时地、准确地、充分地了解到有关公众事务的全面的信息,对人们能否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大信息特别是重要公共事务的信息透明度,让公众有充分了解、认识的机会和渠道,即扩大公众的

知晓权,对提高舆论质量至关重要。

(3)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高质量的、代表社会前进的舆论意见,其形成必须经过充分的社会讨论过程,也就是公众能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和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维护公众表达权,也就是提高舆论质量,促进舆论发挥积极作用的举措。

总之,舆论作为普遍的、强大的社会制约力量,虽有正、负两面作用,但从历史长期性和社会发展整体进程出发,舆论毕竟是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具有潜在的、永恒的正义性。而对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而言,要使舆论尽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行使其强大的监督、促进功能,就要努力提高舆论质量,同时还有必要强化正确舆论引导,培育良好舆论环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新闻媒介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特点。

【答案】(1)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

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后,我国无产阶级自觉地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2)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

我国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吸收了国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民主主义新闻事业的革命精神和工作经验,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注重联系实际和联系群众。其特点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它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并使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筹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集体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共产党发起组或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下创办的。改组后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公开申明自己是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说话的。《劳动界》表示,要努力成为“中国劳动阶级有力的言论机关,,。《劳动音》创刊词宣称,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劳动界》等工人报刊紧密联系工人生活和斗争的实际,通俗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取得了良好效果,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范例。它们初步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观察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劳动音》一创刊就明确指出:“只向知识阶级作‘学理’的宣传,而不向无产阶级作实际运动,结果只是空谈。”

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

改组后的《新青年》,成立了新青年社,作为联系工人群众的公开机关。它帮助工商友谊会(店员组织)创办了《伙友》周刊,扩大了《新青年》和工人群众的联系。《劳动界》用大号字刊出启事,“本报欢迎工人投稿”,发表了许多工人写来的文章和通讯,依靠群众办报。《劳动界》还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