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1国际新闻传播综合考试之新闻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以印刷文字作为媒介的报纸的主要长处。

【答案】报纸的主要长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记录性好,便于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并可作为资料长期保存。

(2)选择性强,便于读者自由安排时间、自由挑选内容来读。

(3)材料运用自如,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纵横数万里,上下数千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的描绘到本质的揭示,从人的外表到人的内心活动,都可以跃然纸上。

最早的新闻媒体是报纸,这是由当时生产力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所决定的。报纸比起广播、电视来,物质要求较低。但和广播、电视相比,报纸工作程序多而繁杂,故而新闻时效性差; 阅读报纸受文化水平限制,群众基础不及电视、广播广泛; 文字远不及声音、图像那样真切、逼真,有感染力。

2. 简述西方社会责任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社会责仟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1)社会责任理论并不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台定,而是对它的改良。美国学者T.B. 佩特森认为,无论在前者还是后者的规范中,媒介所承担的任务都是不变的,即:

①通过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信息、讨论或辩论来服务于政治制度;

②启发和提高公众的自我决策意识;

③对政府进行监督,维护社会成员个人的利益;

④主要通过广告媒体来沟通商品或服务的买方和卖方市场,从而为经济制度服务;

⑤提供娱乐;

③保持财政的自给自足,以免于受到特定势力的压力。

社会责任理论有一个不同于自由主义理论的大前提,这就是它主张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伴随着一定的义务,享受着政府赋予的特权地位的报刊,有义务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就是作为现代社会的公众通信工具而执行一定的基本功能”。

(2)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原理原则

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3. 简述新技术条件下新闻伦理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之策。

【答案】(1)新闻伦理

①新闻伦理是对新闻道德准则的评价与认识,而新闻道德则是指记者或媒体遵循的法律之外的行为规范。

②美国最完整的《记者守则》,即1923年由美国报纸主编人协会所制定的“报业法规,,,把新闻伦理的范围和记者自律的标准系统化,并进行了确切的表述:

责任—报纸有权利吸引及把握读者,除考虑公共福利外,不受其他的限制。

凡为法律所不明白禁止的,包括任何限制性法令知识在内毫无疑问地都有讨论的权利。 独立—除忠于公共利益外,不受一切约束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

真诚、忠实、正确—对读者的忠实,是一切报纸名副其实的基础。报纸一定要忠实。

公平—报纸不应当发表那些影响名誉或道德品质的非官方的控告,而又不给被控告者以知道的机会。报纸对自己的严重的事实错误或意见错误,不管来源如何,应作迅速而完全的改正。这是它的特权,也是它的责任。

适度—报纸如果一方面标榜高尚的道德目的,一方面又供给确实对大众有害的刺激性的犯罪的东西,就不能逃避不真诚的责备。

(2)新技术条件下新闻伦理面临的新挑战

①新技术使得新闻下作门槛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传统新闻媒体把记者的伦理观念的行为准则放在首位。但是,在网络媒体里,并不是每一个在网上发表东西的人都遵守新闻的职业道德。对大多数没有受过传统新闻写作和新闻学训练的网民来讲,伦理道德并不重要。

②现代媒体新技术带来了新闻传输速度和时效,同时很难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平衡和简明清晰。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的改变既给传统媒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新闻传播变得更快更错综复杂,竟争也随之变得更为激烈,这些都给传媒伦理的坚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正如金庸“被去世,,事件中的所涉及的虚假传播以及可能构成的侵犯名誉权等问题,都直接指向了此事件传播中传媒伦理的缺失。

③新技术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全球化和商业化使民族国家和国家、公民这些概念变得落伍,作为一国公民或国民的责任感在弱化。新闻的主要功能是,让公众对重大问题有知情权并参与重要决策的讨论和辩论; 但是,现代传播技术带来的新闻个性化选择,正在威胁新闻的民主参与这一核心功能。

④传统的新闻传媒的广告部和新闻编辑部中间有一堵墙,新闻和广告之间有严格界限,二者不得混淆。但是,在网络媒体中,市场营销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和新闻采编人员,特别是后两者几乎都在一个平面工作,没有受过专业新闻学训练的网络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新闻网页的制作,很

难保证这些人在网页制作过程中不渗入自己的偏见。

⑤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使得传统媒体的职业伦理鞭长莫及、爱莫能助。比如全景视频摄像技术可以让所有在场的人,不管是否面对镜头,都成了被曝光的对象。数字化图像编辑合成技术,可以任意删减增添事件现场的出席人物。数字化的音频技术可以利用已有的声音样本,通过技术上的重新排列,制作出包括总统演讲在内的任何足以以假乱真的声音。这些都涉及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问题。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专门调整新媒体或者网络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这导致了新媒体道德失范、违法、违规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虚假信息、低俗信息、淫秽色情信息泛滥,偷拍侵权现象严重等,违背了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3)新技术下新闻伦理面对挑战的应对之策

①新闻记者应核实信息的可靠性,对杂乱的信息加以梳理,使公众对发生的事件有一个清醒的了解。记者必须从源头上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②利用新技术为公众利益服务。网络是为公民利益服务的最理想的扩音器,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政治议程。当前,网络己经成为一种政治辩论形式。通过网上发表言论、通过网上签名请愿和民意测验等形式有助于公民的自我表达和公民间的对话交流,有助于某些议题的优先化,有助于设计行动方案以影响政治议程。

③要坚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健全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推动新媒体事业发展,既要靠思想教育、道德自律,更要靠制度规范、机制约束。

④提高媒介素养,不仅对于新闻工作者,而且对于新技术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是很必要的。

4. 在人众传播中受众享有哪些权利?

相关试题:受众在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哪些权利? 「西安交大2005年研]

【答案】受众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在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在法律意义上,受众又是公民,享有作为公民在法定范围内应当享有的一切权利。受众在信息传播活动中拥有以下几种权利:

(1)知情权

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知情权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知情权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日益凸现,而新闻媒介作为职业化、专门性的大众信息传媒,有权利更有责仟及义务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开拓公共信息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知情权是现代媒介的核心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学所要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2)表达权

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表达权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