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威海)汉语(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语言学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义场

【答案】语义场是指在同一个语义系统中,在共时条件下,若干个具有共同义素的义位聚合起来的聚合体。把不同的词的意义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某此词义与另一咚词义往往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义素表现出来)。人们根据这些词义上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把词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类,这就是词义的聚合,分出来的类就是语义场(词汇场)。所以语义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词义有共同的义素,又有一些不同的义素,表明词义彼此之间的区别。例如,汉语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可以构成一个亲属义场,它们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同胞亲属,同时在性别和长幼上又各自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彼此区别。由于抽取的共同语义特征不同就会构成不同的义场,因此不同的义场会有层级关系或交叉关系。

2. 音位文字

【答案】音位文字是表音文字中的一种。它是表音文字根据其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划分出的更小的类。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二、简答题

3. 元音怎样分类?

【答案】(1)根据舌位的高低或口腔的开闭,可以把元音分为高元音(或闭元音)、中元音和低元音(或开元音),每一类中又可以细分。

(2)根据舌位的前后,可以把元音分为前元音、央元音和后元音。

(3)根据嘴唇的圆展,可以把元音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

4. 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发展的规律?

【答案】语言发展的现象是错综纷繁的,但是通过对这些纷繁现象的深入研究,却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从而可以概括出一些对所有同类现象都适应的公式。这些公式表明了语言发展的一般趋势,它们就是语言发展的规律。

例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些音节在中古时声母本来是[*k-],这些声母到了现代的普通话里,有的仍旧是[k-],有的却变成了。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就能发现[*k-]的这种分化是以后面的

,否则音为转移的,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凡后面有[*-i、-i 、-j-、-Jw-]等音的[*k-]门都一律变为

就不变。如果我们再看看中古其它舌根音[*k‘-][*x-],我们就会发现在它们的发展中也有同样的情况。[*k‘-]由于韵母的不同而分化为[k‘-]

iei]>

了; [*x-]则分化为[x-]

和,例如“看”[*k‘an]>[k‘an], “启”[*k、“香”。,

例如“荒”我们还知道,中古汉语的舌尖齿酿音[*ts-, ts ‘-、s-]在上述条件下,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都变成。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这些表面上迥然不同的现象中,找到它们的本质联系,从而概括出“各种舌根音和舌尖齿酿音因为受最高前兀音或与这种兀音部位接近的半元音的影响,而变为舌面中颗音”的公式。这也就是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发展的一条规律。

5. 简述文字和字符的关系。

【答案】文字和字符的关系表现为: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

文字是以字符为元素构成的符号系统。文字的基本书写单位是字符,拼音文字的字符一般称为字母,一个字母是一个字符,如英语的字母、日语的假名,汉语的字符一般称为字,一个汉字也是一个字符。文字与字符的关系类似于语言与词的关系。

(2)字符能代表某种具体的语言单位

字符的主要特征是能代表某种具体的语言单位,包括音素(音位)、音节、语素、词等。除了字母和字以外,字符还包括一些特殊符号,如阿拉伯数字、科学符号、标音符号(如国际音标、汉语拼音、注音字母等)、标点符号等。广义的文字包括这些特殊符号,狭义的文字不包括这些特殊符号,只包括字母和字。

6. 什么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它有哪些特点?

【答案】语言中有这样一些词,它们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事物,例如日常接触的自然现象、人的器官和肢体、亲属、方位和时令、数目、某些劳动工具以及与日常言行有关的现象等等。这些词大多是属于基本词汇的。属于基本词汇的词称为基本词。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稳固和构词能力强的特点。

7. 新词的产生主要有哪些方式? 请举例说明。

【答案】新词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下列方式来实现:

(1)利用原有的构词材料构造新词。像汉语的“火车”“解放”“公社”“上游”,“阵营”“干劲”“跃进”等都是在原有的构词材料的基础上构成的。利用原有的构词材料构造新词是一般语言词汇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

(2)从外语“借”来新词。这类词称作外来词,又称借词。这在各种语言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外来词指音义都来自外语的词,其中包括音义的完全借用,也就是词的意义和声音形式都是来白外语的词的。词的借用是语言中词汇得以日益丰富、充实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3)从方言和某种行业或科学技术部门的特殊用语中借用。例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搞”“打牙祭”“垮”从西南方言中借来; “后台”“角色”“开场白”等本来是戏剧界的特殊用语。这

些用语现在己逐渐为一般人所运用。

(4)从古语词汇中借用。古语中有些词在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沿用下来,只保留在古文献裹,后来由于交际的需要,它又被人们采用,有了新的意义,从而被改造为现代语言词汇中的词。

(5)此外,词义的分化也可以构成新词,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多义词分化为同音词。

8. 词义中除理性意义之外,还可以有哪些附加的色彩?

【答案】词义中还可以有附加于理性意义之上的某种色彩,即一般所说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

(1)形象色彩,就是词所引起的人们对现实中某种形象的联想。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在原有的词的基础上产生的新词或新的意义,往往带有一定的形象色彩。

(2)词义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表爱的感情、表憎的感情等等。

(3)词义中还可以具有不同的风格色彩,例如“诞辰”和“逝世”,“生日”和“死亡”,前者具有庄严、崇敬的风格色彩,不是什么场合都可以运用的,而后者就没有这种色彩。

9. 什么是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

【答案】一种语言的方言分歧不论多大,总有相当显著的共同点,在分歧的语音现象之间,也往往存在着有规则的对应关系。方言间的这种语音对应是某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随着语言之分化为各个方言而逐渐形成的。中古汉语的[*p-]和[*P‘-]在现代的上海话和北京话里都保存下来。中古汉语的[*b‘-]仍然保留在现代的上海话里,可是在北京话里却起了变化,在平声音节里变成

[P‘-],而在仄声音节里的则变成[p-]了。因此现代的上海话和北京话,在双唇塞音间便有对应关系。

10.为什么有些词会在语言的发展中消失?

【答案】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词因为逐渐不为人们所运用而趋于消失。

(1)词的消失往往与某些事物的消失有关。在没有文字的语言中,由十客观事物的消失,标志它的词也就随之消失,后世的人就无法知道它们。在有文字的语言中; 客观事物虽然消失,但很多标志它的词却可保留在文献中,在描写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时候,其中很多词还要运用,如汉语的“宗庙”“社樱”等等。

(2)有些词的消失与客观事物是否消失无关,主要是由于人们认识的改变。例如解放前通行的“戏子”“迪化”“镇南关”“归绥”等词所标志的客观事物并没有消失,但这些词所反映的旧的思想观点与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不相容,因此解放后就为代表新观点的“演员”(“艺人”)“乌鲁木齐”“友谊关”“呼和浩特”等词所代替。

(3)词的消失也可能既不由于客观事物的消失,也不由于人们认识的改变,而纯粹是词汇内部的一种调整的结果,例如在汉语词汇的发展中“目”为“眼睛”所代替,“面”为“脸”所代替,“耳”为“耳朵”所代替; “石”为“石头”所代替; “桌”为“桌子”所代替; “虎”为“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