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通大学语言综合(同等学力加试)之语言学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流音变
【答案】(1)语流音变的内涵
语流音变指的是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
(2)语流音变的类型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①同化现象在各种语言的语流音变中都十分常见,它是指一个音位受相邻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或音位整体上趋同的现象。比方北京话的“棉”/mian/、“面”/mian/中的/n/在“棉袍”“面包”中变成/m/,这是被“袍”“包”的声母/p/、/ph /在部位上同化的结果。
②异化现象是和同化相反的音变现象: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跟邻近的音不同或不相近。比方北京话的上声是个发起来比较费力的低曲折调,两个上声字相连时,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土改”调同“涂改”),这是调位的异化。
③弱化通常发生在轻声(汉语)或弱读(重音型语言)音节中。从元音来说,弱化最常见的
h 表现是:复元音单化,单元音(高元音/iuy/除外)央化。比方北京话口语中“木头”/mutou/弱化成
/muth o/“妈妈”/mama/弱化成/ma/。
④随着弱化程度的加深,还往往会进一步造成某些音位脱落,并有可能进一步造成音节分界
214的变动,或两个音节并为一个音节,后者也称作“合音”。比方北京话的“你们”/nimon/常说成
51[nim214], “我们”常说成[wom214]]或[m214],“豆腐”/toufu/说成[tou5lf‘]; 三词都发生了音位的脱
落,前两词还发生了合音。
总之,语流音变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自然变化,使得语言更流畅的表达意义,使得交际更加方便。
2. 文字
【答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发展早期是图画形式,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而分成各小类。从文字最小单位可以划分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表音文字按照字符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和音节文字。从起源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语言的功能,突破了语言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传播,书面语也因此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二、简答题
3. 词是什么? 请指明下面例子中哪些是词,哪些不是词:
写字 编辑 小碗 骑马 领航 红花(一种药材) 红花(红色的花) 膨 高
【答案】词是一种语言建筑材料的单位,也就是造句的时候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题中词语有:写字、编辑、骑马、领航、红花(一种药材)、高
其余“小碗、红花(红色的花)”是短语,“膨”是语素。
4. 语言和文字有什么不同?
【答案】语言和文字是语言的两种不同形式,二者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1)历史长短不同
语言的历史和人类的起源的历史一样久远,而文字的历史则相对短一些,语言是第一性,文字是第二性,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
(2)普遍性不同所有的人都会说话。但是,在苏美尔人创造文字之前,人们没有文字。即便是现代,仍然存在很多没有文字的民族,如几内亚; 而且在有法定文字的社会,也有不少人不识字。
(3)习得的区别所有的人都在一生中头两年里开始学说话,其中很多相关的能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学习来的。一般,学习书写以学会说话的能力为基础。
(4)独立性小同绝大多数能识字的人可以用言语和文字表达同样的意思,不过言语比文字表达得明确。
(5)可重复性不同
语言传达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其自身的局限,而书面语的产生则改变了语言的这一局限,在磁带录音发明以前,除了依赖不甚准确的记忆和文字手段之外,人们无法记录或者保存语言。而文字则可以保存数千年。文字的永久性使得图书馆、历史、时间表、词典、菜单以及我们通常所称的“文明”成为可能。
(6)使用范围不同书面语用于操纵政治经济权力、记录重要文献、传播教育,所有这些都给予书面语附加上一种优越性。在有文字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渐渐把书面语当做重要的手段; 而口语则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交际语,二者在不同的使用范围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作用。(7)发展变化程度不同语言无时无地不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可是,操这种口头语的人也许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对于书面语来说,由于其永久性和标准性,使得书面语具有保守性,其变化缓慢,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文言脱节。
(8)可干预性不同
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改革,借用,创造,替换等认为措施对其进行使用的规范,但是语言的发展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自发演变的,是具有约束性的,不能人为的随意修改。
(9)作为交际工具的地位不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字则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最重要的辅助语言实现交际作用的工具。总之,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二者在很多方面有着具体的不同,共同发挥着作用。
5. 像“神”“鬼”“天堂”“上帝”之类的词义既然原来就是歪曲地、错误地反映了客观对象,而且我们现在也己正确地认识了它们,那我们为什么在交际中有时还用它们?
【答案】(1)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还包含一些幻想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幻想就会脱离现实,歪曲地、错误地反映客观对象,并且用一定的语音来表达它们,创造出没有正确地反映现实的词。
(2)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碰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和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万能力量在操纵一切,并希望它能帮助自己克服种种困难,使生活变得自山和幸福。人们就在这种愿望的基础上,根据现实中的事物来幻想上帝、神仙、天堂的样子,并创造了“上帝”“天堂“神仙”之类的词。
(3)这此词一般都会随着现实生活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达而逐渐失去它原来的意义,或者干脆从语言中消失。由此看来,像“上帝”“神仙”“天堂”之类的词的意义的形成仍有其客观基础,只是这些意义是对现实的歪曲的、错误的反映罢了。
6. 什么是语言的“谱系分类”?
【答案】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称作语言的“谱系分类”。语言的“谱系分类”依照语言间的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把语言分为语系、语族、语支等。语系是分出来的最大的类。同一个语系之下可以分出若干语族,同一个语族之下可以分出若干语支,有时甚至于还可以在语支之下再分出若干语群。同一个语群之内的不同语言间的亲属关系最亲,语言要素或语言成分间的共同点也最多。同一个语支之内的不同语群间的亲属关系次之,同一个语族之内的不同语支间的亲属关系又次之,同一个语系之内的不同语族间的亲属关系最疏,语言要素或语言成分间的共同点也最少。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没有共同的来源,没有亲属关系,因之,也就是非亲属语言。
7. 简要回答词义的概括性。
【答案】概括性是词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具体表现在:
(1)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概括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概括,同时也是对现实现象的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归在一起,给以一个名称,使它和其他现象区别开来。
(2)在词义的概括中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这在复合词所表示的意义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比方“谢幕”这个词概括了剧场里一种常见的热烈场面,很难用一句话清楚而确切地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演出闭幕后观众鼓掌时,演员站在台前向观众敬礼,答谢观众的盛意。”这个定义里面,“演出、闭幕、观众、鼓掌、演员、台前、敬礼、答谢、盛意”九个词也各自概括了好多内容,需要作详细的解释。“谢幕”这个复合词舍去了许多细节,只抓住“谢”和“幕”两点,控制一片,概括地指整个场面。经过这番概括,人们就能在“谢幕”这个词的基础上现成地思考或者谈论这件事情,不必像词典的定义那样从头思考谢幕情景的内容,或者先向对方作番介绍,然后再来谈论它了。
(3)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