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文化与伦理之中国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微明
【答案】微明是指不引人注意或令人难以察知的明道境地,意即事物最关键的运行转化规律。《老子》第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前八句说明了福祸盛衰倚伏之理,消息盈虚相因之理,虽甚幽微而理实显明,故曰“微明”。也就是说,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善于掌握强弱、兴废、张合、取予之间的转化规律。否则,就会像如鱼离开了水一样,不能长久。
2. 格义
【答案】“格义”是指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早期过程中用以解释经典义理的方法,即用中国思想阐述佛教的教义。把道家思想与佛教般若空义进行比配是格义的主要内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人用老庄的概念“无”去比配佛教的概念“空”; 也有人用孔孟学说范畴中的“五常”来解释佛教的“五禁”。格义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比较的方法,在佛教文化与思想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格义的方法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停留在概念上的表面化的比较方法,因此当义理深层次发展后,它就不再是思想发展所采用的方法了。
3. 道尽稽万物之理
【答案】道尽稽万物之理是指万物的“理”各不相同,而“道”却是完全适合于万物的理。韩非运用“道”和“理”的观念,来说明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他指出每一具体事物都有特殊的性质与规律,称为“理”它是经常发展变化的; 而“道”则是各种理的总称,是普遍的。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解老》)又说:“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解老》)也就是说理是具体事物间的区分与界限,即具体规律。只有通过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总规律,也就是“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
4. 法后王
【答案】法后王是学术界对荀子的历史思想的概括,指周文、武,使之与孟子的“法先王”对立。实际上并非如此。荀子曾说过:“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冯友兰认为,荀子所说的“先王”和“后王”称呼不同,但皆指周文、武。由于他们距离战国时代有七八百年之久,所以有时用“先王”来称呼他们; 又由于他们是三代之王中的最后之王,所以有时称之为“后王”。荀子批评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非十二子》)时,意思
是说孟子仅仅了解先土的枝叶皮毛而不知道先王的根本精神。荀子和孟子的对立,根本小在于“法后王”或“法先王”这两个名词上。
5. 元气
【答案】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
①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为混沌未分的实体。《鹃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东汉王充《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②是指人世间吉祥之气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王正则元气和顺”
③是指人身之中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
6. 知难行易
【答案】“知难行易”出自孙中山《民族主义》。他反对“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及“知行合一”说。他总结出人类有“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的发展过程规律。“知难行易”包含两方面:
①先有实践,后有知识,倡导“不知亦能行”;
②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必须重视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提出“能知必能行”。
孙中山的知行观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精华部分,他对知行关系的深入阐发,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知”和“行”的范畴。
7. 与命与仁
【答案】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谈及“利”、“命”、“仁”三者的关系,集中表达了他的思想结构,即不太谈及“利”而认可“命”与“仁”。对“命”的认可是指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盲目的、客观的和必然的,人人都要遵守。承认“命”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还要遵守仁道,主要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8. 康有为
【答案】康有为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哲学上糅合佛、儒,杂以西方进化论、人性论。以气说明天地的生成和万物的进化,认为变化是天之常道倡导托古改制,创立“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坚持由“小康”而进“大同”的渐变,反对飞跃革命,主张天赋人权,反对等级观念。
二、简答题
9. 变化气质
【答案】(1)概述
变化气质是指通过后天学习改变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意思。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和
“气质之性”的区别,认为“天地之性”至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由此提出“变化气质”的主张:“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还认为“气质”不仅应当改变,而且能够改变,“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虚心”能穷理尽性,使人性由“气质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
(2)重要性
二程也强调变化气质的重要性。朱熹以为变化气质的说法,“起于张程”赞之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强调“人之为学,却要变化气凛”“须是变化而反之”。还进一步把变化气质与“存理灭欲”的主张联系起来,认为人所票不好的“气质”是人产生“物欲”的基础,需克服“气质”带来的“物欲”以恢复“天理之性”的“天理”。
10.简述王夫之的“能必副其所”思想。
【答案】“能必副其所”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对于认知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思想。“能”、“所”是佛教中的概念,分别对应于认知主体和对象。
(1)“能”、“所”
王夫之认为“所”是外在的、有待我们主体去认识的境地,而“能”是我们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能力。王夫之肯定了“所”的客观性与“能”的实现性。
(2)二者关系
①王夫之认为客观实在的事物可以引发我们的认知机能,同时我们在认识过程中用主体的认识能力去认识客观事物。我们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样子来认识事物,这样才能得到客观的认识,即承认所的客观性。
②王夫之认为认识对象和认识活动和是独立存在的,坚持能所的区分。“能”是内在的,“所”是外在的,即“所不在内”而“能不在外”。无论是在自然或是社会活动,都应该坚持这一区分,不能将主体的认识活动与客观的认识对象混为一谈,不能因为能而取消所的实在性。
11.简述王弼“大衍义”的内容。
【答案】王弼的“大衍义”说是玄学赖以产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本末体用观念
王弼重新解释了《周易·系辞》说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他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这个本末体用观念是王弼从《易传》筮法中提炼出来的。与“四十有九”相对应,“不用之一”不是指数量之一,而是指老子所理解的道,同时也就是王弼所理解的“太极”这代表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世界,是“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的宗主。王弼将“四十有九”和“不用之一”总结为“有”和“无”的关系,指出“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山之宗”这就是山有显无、即用见体的含义。
(2)“无”是世界的本原
王弼将笨法之中具体的“一”视为天地万物,即他所说的“有”。但他强调“有”是个别存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