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5政治学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民主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可定义为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2. 马克思主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被传播到中国。中国政治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践,研究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3. 绝对主义国家

【答案】绝对主义国家,是指在这些国家之中,君主具有绝对性,君主大权独揽,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一身,而且君主作为主权的化身,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一切法律的合法性源泉。

4. 国家机构

【答案】国家机构,是指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与国家形式问题不同,如果说国家形式关涉的是整个国家机器的组织结构和权力配置,是从宏观上来描述和分析各个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划分和相互关系,国家机构所关涉的则是国家机器的各个部件的构造和功能,是从微观上解剖和认识各个国家机关的组成、权力和职能,更注意各国家机关的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显然,国家机构与国家形式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对国家机构的研究不能离开对国家形式的把握和理解。与国家机构的概念相关的还有政府机构,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谓政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指的就是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所有国家机关在内的国家机构的整体,狭义的政府则仅仅指国家行政机关。一般说来,当人们使用“政府机构”这个概念时,多是指狭义的政府即国家的行政机关,更为狭义的则只是用来指中央行政机关。

5. 政治体系

【答案】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①社会政治组织,它是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

②政治制度,它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其运行规则。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说“政治事件是政治社会化的催化剂”?

【答案】政治事件之所以是政治社会化的催化剂,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政治事件会改变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比如中国近代史上连续发生的列强侵华,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事件,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提到了社会政治生活的首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成为社会政治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2)政治事件会加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政治事件发生和发展,会把国家的命运和政治生活与每个人十分明确而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从而起到任何其他政治社会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政治动员的作用,成为人们学习政治、参与政治生活的加速器。

(3)政治事件会深化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在政治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利益、意志、力量和矛盾都会比平时更为充分地显不出来,从而使人们更为明确、深刻、全面和发展地认识政治生活,获得政治知识,形成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所以,社会政治大变动时期,往往也是诸种政治学说大发展时期和各种政治风云人物大涌现时期。

7.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项比革命更加艰巨的工程?

【答案】(1)改革者既要反对保守者,又要反对激进者。保守者会阻挠改革的进程,而激进者则有可能过于急躁而把改革引向失败。改革者应当采取弹性政策,尽量使其政策具有最大的适应性。革命者的目标很明确,竭力使政治两极化,政治问题简单化,以分清敌我阵线。革命者是在分裂社会力量,而改革者要驾驭各种社会力量。因此,改革者应该具有比革命者更高超的政治才干。

(2)改革是一场渐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有利于统治阶级政治秩序的发展。这就要求改革者要精心设计和控制社会变革的速度、方式和时机。而革命是一场暴烈的社会运动,任何破坏现存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对革命者都是有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者的任务就是破坏秩序,而改革者的任务则是要控制秩序。

(3)改革无论是以变革社会经济结构为开端,还是以变革政治体系为开端,最终都是为了达到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体系均衡发展,而不是互相牵制。但是,革命者首先必须进行政治动员,然后利用动员起来的社会势力促成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因此,改革者选择什么样的改革战略,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从改革实践中看,全面的闪电式改革是一条失败之路,而分项的渐进式改革则

有成功的可能。

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1)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看,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阶段的民主。

(2)从内容上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原则。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民主专政。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民主尚待完善。推翻了封建统治,赶走帝国主义势力,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家,仅仅是为民主提供了前提。只有建立民主机构,完善民主制度程序,改善国家民主生活,才能一步步实现民主。而这些机构、制度、行为只有通过国家立法,才能得到切实保障。没有法律制约的民主,很可能走向个人专制。单纯的制度化不能建立民主,只有制度化与法律化相结合,民主形式才能逐步完备。因此,民主建设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三、论述题

9. 政治权利的含义、特点及其维护

【答案】(1)政治权利的含义:

政治权利是指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对于政治权利的定义可作如下理解:

①政治权利本质上是政治权力主体单个成员利益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单个政治成员实施政治权利就是从这种关系中去争取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②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统一。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一切政治权利关系中内含的两极,从利益的实现来看,政治权利表现为社会成员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在法定范围内进行政治活动的自由,政治义务则意味着社会成员在实现自己利益过程中时社会和他人所承担的政治职责。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

③政治权利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特定身份性规定。这种身份性规定表明:第一,政治权利的内容就是参加政治共同体,参加国家,人们有资格在政治共同体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进行活动,要求自己的利益得到政治权力的保障。第二,政治权利只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实现利益要求的身份和资格,还不是利益本身,因此,实现政治权利只是人们通过政治生活中实现自己利益的中介环节。 ④政治权利是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先决条件和后盾力量的,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在其主体成员政治身份资格上的体现,因此,政治成员的政治权利的获得必须以特定政治权力的确立为先决条件,其政治权利的实现也必须由政治权力来保障。

(2)政治权利的特点如下:

①政治权利的根本特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共同利益和政治权力具有强烈的阶级特性,由此决定了政治权利具有相应的阶级特性,因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不同阶级特性的政治权利。政治权利的这些阶级特性,是其根本特性。

②政治权利的其他特性:

第一,政治权利具有主体的相对个体性。政治权利的相对个体性,是指政治权利属于相对共同利益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政治权利,而且政治权利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相对共同利益意义上的社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