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763人文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朝阳产业

【答案】朝阳产业是指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是技术的突破创新带动企业的产业。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定条件下可演变为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

2. 物流业

【答案】物流业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具有复合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3. 交通网的连接度

【答案】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4. 区域经济结构

【答案】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5. 行为主义分析

【答案】行为主义分析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6. 潜导产业

【答案】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

7. 等费用线

【答案】等费用线是指以市场或原料地为中心的同心圆状连线,在这些连线巨其运输费用相等。

8. 分散指数

【答案】分散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所有点的通达指数之和,是用来衡量交通网络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分散指数越小,交通网络内部的联系水平越高,网络的通达性越好。

9. 报酬递增

【答案】报酬递增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以一种企业组织(制针工场)为例说明了报酬递增产生的过程,并提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定理)。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对现实的经济运行特征给予了更为科学的分析和解答。其中很多观点被应用到新经济地理学之中,成为解释区域差异和产业集聚的手段。

10.根植性

【答案】根植性是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根植性可分为认知根植性、组织根植性、社会根植性、制度根植性和地理根植性

11.增长极

【答案】增长极就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增长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②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③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12.中心性

【答案】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它是指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二、简答题

13.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答案】(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这个阶段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这个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区域性的经济中心产生,整个区域的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这个阶段区域出现新的经济中心,形成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一外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趋于

复杂化和有序化。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这个阶段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区域内各地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和广泛。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

14.试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

【答案】(1)集聚机制

①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

a.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同类区位,这就带来经济活动在少数地方的集聚。

b.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要,一些内在联系紧密、相互依赖性大的经济活动往往趋向于集中在某一适宜地区。

c.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各种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也需要在空间上趋于集中。 ②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的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a. 集聚将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并随着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等将不断地向优势区位移动,而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

b. 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c. 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2)扩散机制

①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a. 避免集聚不经济。

b.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c. 政府的政策作用。

②扩散机制的作用

扩散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初期,集聚机制起着主导作用,引发区域内部发生空间分异。在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时期,集聚机制的作用将逐步减缓,扩散机制逐渐发挥作用。当区域空间结构进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