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1西方哲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德的自在之物

【答案】康德的“自在之物”是贯穿于整个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自在之物的内涵是:①客观存在着的物。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②超感性的理念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它不是时空中的对象,因而不能被认识。它是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先验理念有上帝、世界、灵魂三个; 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2. 洛克的反省

【答案】洛克的反省是观念的材料和知识的材料的两个来源之一(另一个是感觉)。同对可感对象的知觉相似,反省是对我们自己内心活动的知觉,因此反省是“内部的感觉”,是心灵自发的活动。洛克把知觉、思维、怀疑、相信、推理、认知、意愿以及我们自己心灵的其他全部各种活动都归结为反省。他还认为感觉与反省可以共同作用。但是洛克的双重经验说没有指明感觉与反省之间的关系,他将经验分为感觉与反省并不彻底。

3. 康德的目的王国

【答案】康德的“目的王国”是指一个理想世界,其中每个理性存在者都被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每个理性存在者的追求都符合普遍法则的要求,而且是由他自由地制定的。在目的王国中,理性存在者之间没有个人和私人目的内容的差别,具有普遍形式的特点。在这里,每个人不仅与他人的目的没有利益冲突,而且还帮助他人实现其目的。他认为这就是至善,因而是“理想的”世界。由此他把上帝当作目的王国中立法的至高无上的存在,上帝概念是道德生活中必要的道德公设,这为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提供了基础。

4. 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

【答案】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 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二、简答题

5. 简述托马斯·阿奎纳的感觉论。

【答案】托马斯·阿奎纳将感觉分为外感觉和内感觉,认为内感觉是通过对外感觉获得的关于事物印象进行再认识。他坚持亚里士多德主张“我们的认识开始于感觉”的观点,并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觉上升到理智的过程。

(1)外感觉

外感觉有五种,包括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五种外感觉中,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触觉是最一般、最基本的外感觉。因为触觉可直接与可感事物接触,不像其他的外感觉需要依赖中介事物。按照他的观点,外感觉接受的是可感事物的印象。

(2)内感觉

内感觉包括想象、辨别、通感和记忆,其中想象在内感觉中最为重要,它为理智提供了原始材料。

①想象是对感觉的印象进行初步的抽象,然后将印象中的可感性质与可感质料进行分离,或者在分离之后再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印象。

②通感是对外感觉的综合,即将从不同感官得来的不同印象综合成一个统一的印象。

③辨别是将所感知的对象与自身联系起来,然后对其进行评定。

④记忆是把外感觉和内感觉中的印象储存起来,可以在心灵中随时再现。

(3)感觉的意义

托马斯·阿奎纳认为“有感觉才有理解”,感觉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即“理智之中没有不被感觉先行知道的东西”。

6. 黑格尔:“在时间上最后的哲学是所有以前的哲学发展的结果,因而必定包含着所有以前的哲学的各个原则; 所以,真正名副其实的哲学必定是最发达、最丰富和最具体的哲学。”请就哲学的性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讨论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并做出相应论证。

【答案】传统哲学在理论与实践、科学与道德、自然与社会、真理与历史之问设置了不少隔阂,黑格尔继承并彻底贯彻了谢林的做法,把本体论、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和宗教哲学等各门学科结合成一以贯之的体系。辩证法是贯穿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原则、规律和过程,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本体论。同时,其在社会意识诸形态中的运动是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研究的历史过程,而在人的精神领域的显现则分别是美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对象。

(1)哲学的性质

①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精神自由。其在充分吸收康德的成果的基础上,开创出了用辩证法讨论哲学的性质。他认为,认识能力不能脱离认识主体,认识一个事物,是在认识一个对象的同时,在认识活动本身中。现实或客观本质就是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客观思想,思想内容和经验是一致的,真理就是客观思想的自我认识或表现。

②哲学的开端是一个假定。黑格尔首先肯定了哲学是我们人类的思维能力的运用。人只能用

思维来认识事物,认识实在。而黑格尔的哲学的任务是要认识自然和整个经验世界,研究和理解其中的理性,其对象就是合乎理性的现实性。他把哲学看作是在精神自由中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的科学,结合思维自身活动能力本身思考哲学,哲学在精神或理性的推动下,使一切科学和真理成为可能、得以实现,“绝对精神”的最终的自我认识是通过哲学家的自我意识实现的。

(2)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①哲学体现为历史的发展进程,即为“哲学史”。哲学通过思维、概念来把握绝对、上帝,达到了人的精神与上帝的同一,实现了绝对真理和绝对自由。哲学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黑格尔认为,哲学史是每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精神向绝对真理前进的步骤,因此,每一时代的哲学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小可缺少的环节。每一个哲学都有自己的一个中心范畴,这个范畴占据着真理发展的一个阶段,而这个哲学不过是将这个片面的范畴扩展为一个体系而已。但后来的哲学并不推翻先前的,只是推翻前一原则的绝对性,将它降为自身的一个环节。

②哲学史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哲学就相当于逻辑学中的各个范畴,哲学之问的更替就相当于范畴之问的推演,而全部哲学史就展示了最后出现的最完备的哲学的内部逻辑结构。黑格尔由此表达了“历史的和逻辑的相一致”的辩证原则,认为哲学史就是哲学,历史上那些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中那些范畴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历史发展就是逻辑体系的形成过程,而整个哲学史就是他自己的最后的哲学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历史。我们只有把握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去掉其外在偶然的形态,才能把握到哲学。反之,如果把握了哲学,也就可以不为历史的偶然性外表所迷惑,从而揭示出历史中隐藏的必然性。

③黑格尔力图按照他的“逻辑学”的概念发展程序来解读哲学史的进程。所有哲学都是唯一的一个哲学从抽象到越来越具体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哲学就是逻辑上最贫乏最抽象的哲学,而时间上最晚出现的哲学则是逻辑上最丰富最具体的哲学。由此可见,哲学的发展是绝对精神暗中支配和利用哲学家在完成自己的伟大工程,而最后的那个哲学家,即黑格尔本人,则看透了绝对精神的这个秘密,掌握了此前一切哲学所不断推进、而在他这里达到最后成熟的绝对真理。他自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精神在其中达到自我认识的哲学,因而在他的头脑里,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都最后统一起来了。在他这里,哲学史终结了,整个人类历史都终结了,以后的历史只不过是对他所发现的真理的一种再次确证或推广,不会再有什么新的东西产生出来了。全部辩证的发展在这一点上达到了最终的结束和静止,那能动的生命活动就被窒息在这一封闭的体系之中了。

7. 简述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

【答案】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是指他认为把握时间的方式决定了时间的本性,流逝的时间只能被知觉的运动来度匡刽鉴巨。

奥古斯丁认为

(1)被心灵所知觉的时间就是持续的知觉,知觉虽由外物引起,但知觉的持续却不会取决于外物。外物消失之后,关于它的知觉仍然可以持续。奥古斯丁把知觉的持续称为“现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