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成舍我

【答案】成舍我是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在上海《国民日报》仟校对、助理编辑。在北京《益世报》任编辑、总编辑。1924年起,他先后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形成著名的“世界”报系,还创办了《民生报》、《立报》等报纸,最终创下资产达数亿美兀的成氏“新闻帝国”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报人之一。成舍我的报业生涯虽然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闻事业起步未久的阶段,但他在许多方面吸收了西方的办报经验,其报业经营主张和新闻思想与现代传播理论不谋而合。尽管成舍我办报也有局限和过失之处,但其办报经验不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繁荣中国新闻报刊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创造社

【答案】创造社(1921--1929)是一个文学社团,曾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刊物,提倡“新文学的建设”。1928年1月15日,创造社主办的《文化批判》在上海创刊。它是一个综合性月刊,有社会科学论文,也有文学作品。《文化批判》出至第5期改名《文化》,不久停刊,创造社又先后创办《思想》、《新思潮》等刊物,内容相似。

3. 《申报》

【答案】《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大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因而十分注重办报质量。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办法,创刊4个月,销数即增至3000份,挤垮了《上海新报》。

《申报》在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在他的主持下,《申报》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大报之一。“九一八’,、“一·二八”后,报纸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 并出刊《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在该报发表文章。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保守。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该报被国民党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

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4. 《澳门日报》

【答案】1958年8月15日在澳门创刊,后发展为澳门地区最大的报纸。该报重要消息大多采用新华社等通讯社的电讯稿,集新闻性、生活性、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5. “九台式”

【答案】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建成,为当时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有线广播提供了一个可资效法的模板。同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九台县广播站的建站经验,并把这一利用电话线路建立广播站的方式称为“九台式”。会议结束后,“九台式”广播站在全国得到推广,提高了当时我国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普及率。

6. 拟态环境

【答案】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二、简答题

7. 受众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受众,首先是社会一员,他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多数情况下,受传者又是付酬获得媒介即阅听权的,所以他有权利要求媒介提供同其付出的费用相当的信息服务及其他承诺的服务。如果受众是某个集团的成员,而他接触的又是这个集团制作或播出的媒介,他还有权要求该集团提供集团成员接受机关媒介应有的服务。最后,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终端,他还有权要求传播者尽到作为信源的责任,向作为信宿的他提供所承诺的服务。

(1)传播领域的公民权利

作为公民,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受众享有充分的信息权(了解权)、参与权(可就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发表自己的政见和其他意见)、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批评权,参与学术研究和参与传播媒介工作的言论、出版、新闻自由权及学术自由权、著作权等。

(2)付酬阅听的消费者权利

作为付酬阅听的消费者,受众有权要求新闻媒介按时提供一定信息量的媒介,并且保证所传递信息的质量,即真实、客观、公正、全面报道的信息。

(3)机关媒介受众的成员权利

作为机关媒介的受众如果他也是该集团的成员,则享有该集团成员的权利。他有权要求机关

媒介公开报道该集团决策层的行为和领导人的品行,有权对集团的决策与领导人的行为提出批评,有权在媒介上监督集团的政策与工作。

(4)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权利

新闻传播媒介的受众是传播活动最终完成者,他们有权要求得到传方的尊重与重视,有权要求传播者提供清晰、可靠、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新闻信息,保障信息通道的畅通,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改进后继传播行为。

8.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随着政治中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而重新返回上海、南京一带。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展它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2)上海历来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战前,《申报》、《新闻报》等民营商业性大报地位巩固、影响广泛,使国民党系统的报纸根本无力与之竞争,成了国民党当局的一个难愈的心病。战后,国民党不仅恢复出版自己的报纸,还抓住上海民营大报战时附逆的把柄,将它们改造成国民党的准党报,使上海成了国民党党报的天下。

(3)以《申报》、《新闻报》为例,国民党中宣部拟定了《管理申报新闻报办法》和《申报新闻报报务管理委员会组织规程》等文件,同意两报继续沿用《申报》、《新闻报》的名称恢复出版,但必须组建由国民党要员担任主任的报务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些措施,国民党实际上接管了申、新两报及其附属事业。

(4)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情形,中国共产党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利用国共合作在形式上仍然存在的历史条件,迅速地在上海等地创办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新闻机构,将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扩展到收复区,争取更多的新闻自由权利,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推向新的高潮。

9. 怎样评价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

【答案】(1)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界状况如下: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就一封恐吓信事件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 》的社论,这是反右派斗争的开始。

14日《人民日报》发毛泽东撰写、署名人民日报编辑部的文章《文汇报在一个时期内的资产阶级方向}),点名《文汇报》和《光明日报》在一个短时期内基本政治方向变成了资产阶级报纸的方向,同时转载了姚文元的《录以备考》,由此点燃了新闻界反右派斗争的火焰。

《人民日报》于7月1日发表毛泽东撰写的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把全国的反右派斗争推向了高潮。《文汇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时事手册》、《新观察》以及其他一些报刊,纷纷作了公开的检讨。

反右派斗争作为这场集中的、激烈的政治运动,经过两三个月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对于右派观点的批判,一直持续到1958年上半年。新闻界有一批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其中《文汇报》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