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一”事件
【答案】“三·一”事件是在港英政府当时抑“左”护“右”、亲美拥台的立场下,“左”派报纸与港英当局发生冲突的结果。1951年12月,香港九龙东头村发生一场大火,使16000多人沦为灾民,因为这一地区的居民多为爱国拥共的工联会会员,他们怀疑大火是有目的的纵火案,遂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也大造反对港英当局的舆论。中共华南分局对此十分支持,决定于1952年3月1日派出慰问团到香港支持灾民的斗争。因此,3月1日这一天,港英政府如临大敌,明令禁止慰问团入境,而周恩来总理得知消息后,命令广东有关部门火速拦截慰问团,不准慰问团去香港; 同时通知《新晚报》立即刊登慰问团不再来香港的消息。但聚集的群众并不知内情,与港英警察发生了大规模冲突,警察开始射击造成多人伤亡,史称“三·一”事件。
2. 《时报》
【答案】《时报》是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狄葆贤和罗普分别担任该报经理和主笔。《时报》在政治卜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但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①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开辟了《时评一》、《时评二》、《时评三》三个栏目; ②首创报纸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设立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等7个专版,分别聘请专家负责编辑; ③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 ④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式报纸的痕迹。
3. 《解放日报》
【答案】《解放日报》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革命报纸。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原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成,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停刊。该报创刊初期曾以大量篇幅报道、评论苏德战争的爆发,对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的分析,但同时也出现了脱离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际的倾向。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解放日报》于1942年进行改版,内容改以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加强了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突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根据地、八路军的情况。该报还发表了许多阐述新闻工作
的社论和文章,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础。毛泽东为该报撰写、修改了大量社论、评论和消息,他的重要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是首先在该报发表的。
4. 《字林西报》
【答案】《字林西报》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其前身是1856年由《北华捷报》增出的日刊《每日航海新闻》,1864年更名为《字林西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字林西报》形式上为英国报纸的风格,内容主要为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性材料,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该报重视时政新闻,有中外新闻和本埠新闻等栏目。1872年与路透社上海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字林西报》也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但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特别是英国在华势力的立场上。该报出至1951年停刊。
5. 林白水
【答案】林白水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1901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1902年赴上海,加入中国教育会,参与创办《童子世界》,并为《苏报》撰稿。“苏报案”后,林白水避往日本,旋回沪创办《中国白话报》。1906年,他再度赴日留学,专攻法律和新闻,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一,辛亥革命后回国。1916年恢复办报活动,先后创办了《公言报》、《新社会报》(不久改名《社会日报》),自任社长兼总编辑。1926年因为在《社会日报》上发表时评《官僚之运气》,触犯奉系军阀,被诬指为“通敌有据”,惨遭杀害。林白水从1904年起就坚持用白话文写作,他写的新闻和评论,挥洒自如,辛辣尖刻,好议个人短长,或揭人隐事,故积怨于军阀,他的文章通俗浅显,颇能吸引读者,在当时新闻界有一定影响。
6. 《工人之路特号》
【答案】《工人之路特号》是五册运动之后出版的影响最大的报刊。它的前身是《工人之路》周刊,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1925年5月31日创刊于广州。省港大罢工爆发后,于6月24日改出《工人之路特号》,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机关报,邓中夏任主编,4开4版。它出至“七·一五”政变前夕被迫停刊,现存最后一期为616期,1927年4月14日出版。它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人报刊中出版时间最久的一家日报。
二、简答题
7. 简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抗战当中的贡献。
【答案】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于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宣告成立,1938年1月1日成立武汉分会,3月15日,该协会在汉口开会,决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3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汉口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成立。
“青记”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著名的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
有范长江、陈同生(农菲)、孟秋江、金仲华、挥逸群等。“青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党通过参加这个组织的中共党员,努力团结国统区广大进步新闻工作者,积极争取民主、争取新闻自由和开展抗战宣传,它是党的统战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抗战中的主要贡献有:
(1)记者们英勇地踏上民族解放的战场。青年记者纷纷奔赴前线,争当引以为豪的战地记者。他们的作品极大的鼓舞了军民斗志,也为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和一页页珍贵的史料。
(2)巩固和扩大了新闻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青记”一开始就注意团结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新闻界的团结。
(3)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党通过参加这个组织的中共党员,努力团结国统区广大的进步新闻工作者,积极争取民主、争取新闻自由和开展抗战宣传。
(4)打破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封锁,创立国际新闻社,用民办新闻团体名义,以专论和通讯稿形式,向国内外150多家报纸供应稿件,达到宣传抗战、宣传团结、宣传进步的目的。
8. 中国古代官报有哪些特征?
【答案】作为新闻传播媒介,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在基本功能上是相似的; 但因时代条件不同,两者在许多具体方面又明显不同。中国古代官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①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②它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写的新闻也没有。
(2)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①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②它也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 ③当然,它也没有广告。
(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①它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骚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②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或印刷传播)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9. 从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出发,举例谈谈“第三人效果”和“第一人效果”所起的作用。
【答案】(1)第三人效果
①第三人效果的提出及内容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fect ),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发表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