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概论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音位文字
【答案】音位文字是表音文字中的一种。它是表音文字根据其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划分出的更小的类。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2. 语素
【答案】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构词语素。语素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根据语音的数量可以划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如“马”是单音节语素,“葡萄”和“歇斯底里”是多音节语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为词根和词缀,如“石头”中“石”是词根,“头”是词缀。
3. 音素和音节
【答案】音素和音节是语言中的两个基本的语音单位。
(1)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音节由音素构成,如“刊(kan )" 它可以划分出“k.a.n ”三个音素。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在语音学与音韵学中,音素一词所指的是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音素是具体存在的物理现象。国际音标的音标符号与全人类语言的音素具有一一对应。例如,“爸”(ba )从音色的角度可以划分出“b ”和“a ”两个不同的音素。“刊”(kan )可以划分出“k , a , n ”三个音素。音素可以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2)音节
音节由音素构成,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语音单位。每发一个音节时,发音器官的肌肉,特别是喉部的肌肉都明显地紧张一下。每一次肌肉的紧张度增而复减,就形成一个音节。几次紧张就有几个音节。一个音节可以只有一个音素,也可以由几个音素合成。例如“西安是一个美丽的古城”(xi an shi yi ge mei 1i de gu cheng),发音器官紧张十次,是十个音节,写下来是十个汉字。一般说来,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
4. 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
【答案】(1)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是与词汇意义相对的,指语言在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语法意义可以包括结构意义和功能意义两种,结构意义反映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功能意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 表述意义反映语法形式与所指事物现象以及语言使用者的关系,又可分称述意
义和情态意义两种。
(2)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广义语法范畴,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所有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狭义语法范畴是由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或形态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式、人称和级。
二、简答题
5. 语言间的“亲属关系”指的是什么? “亲属语言”指的是什么?
【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语言可以分化为几种不同的语言。这些有共同来源的语言彼此之间有亲属关系,而这些语言也就称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就是具有共同来源的语言,它们都是来自原始汉藏语的,因此,它们之间就有亲属关系,而它们也就成了亲属语言。语言间的亲属关系指的只是语言间的历史同源关系,亲属语言指的只是具有共同历史来源的语言。一般的情形,亲属语言是社会分化的产物。亲属语言既是同一历史来源的语言,它们就要在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保留某些共同的成分或其历史变化的产物。
6. 方言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1)方言是由于一个社会内各地区不完全的分化或是几个社会间不完全的统一而造成的。
(2)一个社会内各地区发生了不完全的分化,各地区的居民彼此间的交往就会减少。这时候,在一个地区内,语言中出现的新成分一般就不会传播到其它地区去; 这个地区内,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一般也不会波及其它地区。这样,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将逐渐减少,不同点将逐渐增加,逐渐形成各地区语言的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于是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也就是说出现了方言。
(3)几个社会间不完全的统一也会促进方言的产生。几个毗邻的社会,可以以一个比较强大的社会为中心而统一起来,由于各个社会的经济本来就不发达,结果一时并不能形成1个完全统一的经济单位,因而在政治上也常常不能高度集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方面要更多地在原有的较小的区域内来往,一方面也要在整个社会内活动。这样一来,各个地区原来使用的不同的语言,就不能在全社会沟通人们的思想。于是,其中一种语言就扩大了流通的区域,吸收了其他语言的一些成分,逐渐发展为更大范围的全民的语言,而其他地区的语言则互相吸收、特别是向这种全社会范围的语言吸收有用的成分,彼此更加接近起来,变为这种语言的方言。
7. 语言起源于伴随劳动的叫喊的学说和语言起源于游戏歌唱的学说有什么错误?
【答案】(1)语言起源于伴随劳动的喊叫的学说是19世纪西欧语言学家诺瓦雷提出的。 他不能看出劳动在语言起源中所起的真正作用,片面地认为语言起源于伴随劳动的叫声,为使劳动时肌肉活动的节奏化而发出的叫喊就是最初的语言。该学说的错误在于,仅仅是肌肉活动
的节奏化的要求不能促使语言的产生,因为这种要求是容易满足的,只需喊叫,就能做到。而语言的创造却为的是适应劳动中彼此交谈、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改造世界的需要,也只有在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劳动的促进下,类人猿才能具备创造语言的可能。
(2)语言起源于游戏或歌唱的学说是由20世纪丹麦的语言学家叶斯柏森提出的,其错误性在于,如果为的是满足嬉戏或歌唱的要求,就无需创造语言,因为人的祖先早就能满足这一要求。
8. 为什么有些词会在语言的发展中消失?
【答案】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词因为逐渐不为人们所运用而趋于消失。
(1)词的消失往往与某些事物的消失有关。在没有文字的语言中,由十客观事物的消失,标志它的词也就随之消失,后世的人就无法知道它们。在有文字的语言中; 客观事物虽然消失,但很多标志它的词却可保留在文献中,在描写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时候,其中很多词还要运用,如汉语的“宗庙”“社樱”等等。
(2)有些词的消失与客观事物是否消失无关,主要是由于人们认识的改变。例如解放前通行的“戏子”“迪化”“镇南关”“归绥”等词所标志的客观事物并没有消失,但这些词所反映的旧的思想观点与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不相容,因此解放后就为代表新观点的“演员”(“艺人”)“乌鲁木齐”“友谊关”“呼和浩特”等词所代替。
(3)词的消失也可能既不由于客观事物的消失,也不由于人们认识的改变,而纯粹是词汇内部的一种调整的结果,例如在汉语词汇的发展中“目”为“眼睛”所代替,“面”为“脸”所代替,“耳”为“耳朵”所代替; “石”为“石头”所代替; “桌”为“桌子”所代替; “虎”为“老虎”所代替,等等。
9. 汉语普通话的轻音在语音上有哪些特征?
【答案】(1)轻音音节是比较弱的音节,表现为发音比一般的音节短而轻,失去原有的声调,有时也会引起音质的变化。
(2)普通话的轻音往往能区别意义,例如“好些”是“许多”的意思,“好·些”是“好了一点”的意思。
10.语调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整句话或整句话中的某个片段有语音上的抑扬顿挫,这就是语调。语调是各种语言的任何句子或句中的片段都具有的,它的构成比较复杂,包括全句或句中某一片段的声音的高低变化,说话的快慢(即音的长短和停顿),以及轻重等。全句声音的高低变化又称句调,是语调的主干。
11.指出下面每个词是单纯词还是复合词,还是派生词:
剪刀 克隆 taller 绳子 棕色 菠萝 氧吧 dancer 质子 actually
【答案】单纯词:克隆、菠萝
复合词:剪刀、棕色、质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