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701心理学基础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依恋
【答案】依恋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 主题统觉测验
【答案】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默里创立的投射测验。它的原理是,当一个人解释一种含糊不清的社会性情境时,他就易于表现出自己的人格特点。
在测验中,测验者会提供二十张图片,其中有些图片是比较抽象的,大部分则具体形象但模棱两可,要求被评者根据呈现的图片中的人物和背景,用自己的理由编造一段相对完整的故事。然后由测试者根据默里提出的基本记分原则对被评者叙述的故事进行记分和解释。由于主观性比较强,所以此测验对测验者要求较高,且结果不易解释。但与其它投射测验比较,此测验的效度得到较多证据支持,被公认为较好的临床心理诊断工具。
3. 情操
【答案】情操指较复杂的带有理性的深沉情感,是构成个人价值观和品行的重要因素。可分为理智情操、美的情操、道德情操、宗教情操和自我情操等。美国心理学家R.B. 卡特尔把情操看作个体习得的动力特质,属外能,并认为自我情操是人格的基本动力以及其他情操的基本统一结构。
4. 价值观
,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答案】价值观,也称“价值观念”、“价值取向”
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它是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成人的教育、强化以及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价值逐步内化而形成的。
5. 晶态智力与液态智力
【答案】晶态能力(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液态能力(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急加工和问题解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
6.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 )
【答案】深度知觉是指以视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包括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人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它是以视觉和触摸觉的联系为基础的。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更为复杂,它依赖许多深度线索。人们通过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等来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7. 自陈测验
【答案】自陈测验是指由受评者自己填写,受评者对照量表和各项目陈述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并作出程度判断的测验。自陈测验实施方便,可作团体测评,但要求受评者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8. 注意广度
【答案】注意广度指个体在一瞬间(
广度可用速示器测定。实验表明,在秒内)能清楚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视觉注意秒内,成人一般能认清8个~9个黑色圆点,4个~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3个~4个几何图形; 3个~4个没有内在联系的单个汉字,5个~6个内容联系的汉字。注意广度的扩大,有助于个体在同样时间内输入更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二、单选题
9. 把轮船、飞机、自行车、小汽车等一类事物概括为交通工具,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
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性,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和深度,这说明思维具有( )。
A. 间接性
B 概括性
C 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D. 直观性
【答案】B
【解析】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10.下列关于心理学家对发展心理学贡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荣格最先开展对个体毕生发展研究;
B.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C. 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学》,创立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D. 皮亚杰以活动特点标准将心理学发展划分四个阶段。
【答案】D
【解析】皮亚杰以儿童思维发展为基础,把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分为: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11.按照伊扎德的研究,初生婴儿没有( )情绪反应。
A. 惊奇
B. 厌恶
C. 兴趣
D. 快乐
【答案】D
【解析】伊扎德研究表明,人类婴儿出生时具有5种不同的情绪: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12.在某学校的一次考试中,已知全体学生的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其总方差为100。从中抽取25名学生,其平均成绩为80,方差为64。以99的置信度估计该学校全体学生成绩均值的置信区间是( )
A.
D.
【答案】D
【解析】该题中总体方差己知,总体分布为正态,其标准误为:
信区间为:
13.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99%的置
A. 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 B 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 C 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急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D. 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答案】A
【解析】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 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