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1)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
①小学儿童的道德观念迅速发展,尽管各种道德观念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具有差异性,但在小学高年级各种基本道德观念已经形成。
②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下发展起来的。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在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在集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达到共同的目标,儿童逐渐意识到个人和集体、祖国的关系,并在学习等日常活动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
③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佩克和哈维格斯特认为道德行为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属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其特点是依随社会的风尚,遵从集体的决策,自己不采取单独的主张与果敢的行动。
(2)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①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区别
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②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
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道德观念是前提和基础,它提供必不可少的认识上的依据,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品德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道德情感是联系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促使小学生把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对其他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如果没有掌握恰当的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就无法体现。由此可知,三者是不可割裂的。
2. 如何面对死亡问题?
【答案】临终者需要与他人分享感受并坦诚地讨论死亡问题,要理解临终者正在经历的一切,使你能更容易在重要时刻主动为他们提供支持。只要愿意陪伴他们,真诚地分担他们的感觉,就能帮助他们感受到死亡的尊严、承认死亡的必然性和认识到死亡的意义。
对于生者,丧亲(朋友或亲属去世)之后人们通常会感到极度地悲痛,这是生者对死者的自然且正常的反应。失去亲人使人们感到自己的脆弱或者无用,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应对丧亲之后的悲痛:
(1)承认并接受亲人已故去的事实。
(2)直接面对这一事实,不要把自己隔离起来。
(3)与朋友和亲属讨论你的感觉。
(4)不要用药物或者酒精压抑你的感觉。
(5)让悲痛自然宣泄,不要急于发泄,也不要压抑你自己。
(6)珍重对死者的回忆,但是要接受重建个人生活的需要。
3.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运用自我效能
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启动和改变。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
①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因为它基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所以,对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最大。一般成功经验会増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受到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②替代性经验。人类许多的效能期望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替代性经验,能否成功获得这种经验,一个关键因素是观察者能否与榜样一致。
③言语劝说。在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种因素中,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地应用,但由于它缺乏经验基础,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是十分牢固。
④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情绪唤醒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只有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可能期望成功。
4. 简述心理实验过程的主要流程。
【答案】(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3)实验设计与实施;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研究报告的撰写。
5. 根据下列方差分析表回答问题
【答案】(1)计算AxB 的自由度、均方
AxB 的自由度为71-26-1-2=2, 均方值为26/2=13
(2)检验B 以及AxB 的显著性。
求出B 以及AxB 的F 值、自由度,
FB (1, 66)=12/2.91=4.12FAxB(2, 66)=13/2.91=4.47
查表可以得出结论。
6. 简述德韦克(C.S.Dweck )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答案】(1)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是以内隐能力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増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而提高;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会随学习而改变。
(2)由于人们持有不同的内隐能力观,因而导致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成就目标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掌握目标
体观的个体则倾向于确立成绩目标
身的表现。
(3)这两类成就目标在选择任务、评价标准、情感反应、对学习结果的归因等方面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
7. 什么是短时记忆?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一分钟左右,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持能力实
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这种目标常常表现在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并且根据一般标准来评价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