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陕北新旧秧歌的艺术构成及其美学意义

关键词:陕北秧歌 审美属性 艺术构成 文化传承

  摘要


本论文选取具有艺术性和地域性的民间艺术陕北秧歌作为考察对象,把现实的艺术构成、美学意义同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思考结合起来,从美学的角度解读陕北秧歌中所蕴涵的地域文化和精神意蕴。当前,正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陕北秧歌亦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对它的研究和保护,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由共三部分构成,另有引言和结语部分。
引言主要介绍了陕北新旧秧歌的划分阶段及其影响范围、陕北新旧秧歌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等。
第一部分介绍了陕北旧秧歌的艺术构成及其美学意义。首先探讨陕北秧歌的起源,对陕北秧歌的起源的三种观点进行梳理论证,明确了陕北秧歌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祭祀活动和古代战争的观点。其次从艺术类型、秧歌构成角色、秧歌仪式、多种艺术元素的交融四个方面分析了陕北旧秧歌的艺术构成。最后从浓郁的宗教色彩、“不和谐”的浓艳色彩、和谐均衡的动作与欢快的表情和雄健悲壮的唢呐乐和威风的锣鼓四个方面对陕北旧秧歌的美学意义进行探讨。
第二部分介绍了陕北新秧歌的艺术构成及其美学意义。首先介绍了20世纪40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其次从创作队伍、表演形式和接受群体三方面探讨了改造后的新秧歌的艺术形态。接着分析了陕北新秧歌的艺术构成,突出分析了其以广场为中心的表现形式和音乐与唱调的继承与创新。最后从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风格三方面分析了其美学意义。
第三部分是对陕北新旧秧歌的文化传承与艺术性的反思。通过分析陕北秧歌的在艺术传承和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变化,反思陕北秧歌中值得肯定并应大力弘扬的东西,指出陕北秧歌在传承过程中丧失的东西。首先从旧秧歌到新秧歌意识形态的转型谈起,阐明新旧秧歌通过内容到形式的传承和改造,逐渐隐退掉民间娱人秧歌不受约束的自在内蕴,而成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革命流行文化。其次指出了新秧歌从剧本的创作和民众的接受角度都体现出其突出的群众性特征,旧秧歌在传承的过程中群众性特征的丧失。最后指出改造后的新秧歌相对于旧秧歌在愉悦民众性情之余,更注重对民众的审美教育,其娱乐性是旨在让民众在激情的狂欢中欣然接受意识形态的规训。陕北秧歌作为一种客观历史存在的艺术形式,对它的传承,既不应抱着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态度加以盲目否定,也不应对其一味膜拜,我们应返回到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对之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结语部分指出陕北秧歌百年的重复与演变而形成一套比较稳固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民俗审美活动,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存在的,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的主导风格是乐观洒脱、明朗奔放、富于生活情趣和充满狂欢的;它在艺术形态上始终贯穿着平民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是对黄土地人性的呼唤,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传统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