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 明代小说《金瓶梅》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学术界的努力下,其广为流传的淫秽名声越来越淡远。相反,有许多重要的定义,冠于其书名之前——中国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中国第一部文人小说,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继《红楼梦》研究之后,它成为中国第二大古代小说研究中的显学。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已经取得诸多基础性的成果,而且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致。但是,对《金瓶梅》做现代意义上的伦理研究,似乎还未取得长足进展。本文以阅读文本为基础,拟从现代伦理角度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个体伦理进行考察,联系作品产生时代的社会情形,期望能对《金瓶梅》世界的伦理诉求做一点尝试性的研究。
论文的内容共分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章,即绪论,侧重于描述性介绍。对《金瓶梅》研究状况、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金瓶梅》的内容进行介绍。在内容的描述性介绍中,本文力图突出作品的写实性风格,认为《金》给人最大的触及,是对俗世的人的欲望以及人性的深刻发现与表达,揭示出人的伦理要求和失范的伦理状态。
第二章,“伦理”解说,侧重于理论论述。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伦理的概念解释,第二层是文学研究中的伦理学角度界定。对伦理做概念解释时,将伦理与道德进行了比较和区分,认为道德是伦理的一部分,包含在伦理中,但道德不是伦理的全部。伦理包含“应该”和“是”两部分,而道德只是“应该”部分。在对文学研究中的伦理学角度界定中,笔者提出,文学研究中的伦理重心不再是客观而理性的利益关系考量,而是研究人物行为逻辑背后的动因。人物的个体伦理,是以“幸福”为核心的伦理体系。由于文学给“幸福”以人道的肯定,使得伦理学角度的文学研究中,人物的个体伦理与其所在的社会道德,关系淡远,甚至,文学中多数人物的伦理恰恰存在于道德的特殊状况中;人物的个体伦理中所呈现的意识形态性也很微弱。在文学中,伦理呈现为感性,表现为人物的生命意识及其伦理诉求。文学研究中的伦理角度多关注于生命的悖论形式,探究其中的主观因素。但文学不能解决伦理真实的痛苦境遇,伦理学角度的文学研究也同样无法给出答案,从伦理角度看,文学最终也会被解释成一种陪伴的伦理。
第三章,个案研究,侧重于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分析。这部分主要分析了七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个体伦理。这些人物的个体伦理各有特点,以他们为代表,共同构成《金瓶梅》的生命世界。形形色色的伦理中所包含的共性就是对自我的承认,对自我幸福感觉的重视,而共同缺失了传统伦理的痕迹、缺失了对形上的顾及。在欲望膨胀的新时代,传统伦理彻底崩塌,人们因袭了文化中极糟粕的内容,欲望实现表现得异常强烈。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意识、个体伦理诉求得到另类的强化。而作品对此予以超乎想象的宽容。
第四章,晚明社会景象以及作者的伦理态度,侧重于“史实”与“作品”的联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晚明社会景象,一是作者所体现出的伦理思索。在第一个方面,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世风、人心五个角度,依据史料片段式地罗列了晚明(尤其是万历年间)的社会景象。骄奢淫逸的晚明时代,方方面面均显示出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同。第二个方面,分析了四个可能流露作者伦理思索的小说片段,作者的伦理态度不同于传统伦理观念,道德报应缺场,对新形成的“恶”的伦理给予生存意识的观照,体现出作者的痛苦思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