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公共政策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政策执行中的成功经验。
【答案】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制定并执行了许多正确可行的政策,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
(1)注重政策宣传。政策方案并不能自发地被接受,更不能自动地被执行,政策执行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政策要得到顺利实施,首先就要让日标群体对政策有所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政策宣传。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政策宣传工作。如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非常强调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告诫人们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2)重视政策实验。重要政策在全面实施之前都要在局部地区或试点中加以试验,以取得经验,再全面铺开。政策实验既是认识的一种基本来源,也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一个标准,可以避免损失,少走弯路。
(3)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的执行手段。政策执行活动涉及面广,对象多,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仅有说服教育或仅有强制性执行手段都是不够的。
(4)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的领导方法。抓中心工作,就是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中找到并紧紧抓住最能影响全局、可以带动整个工作链条前进的中心环节,也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所谓的以点带面就是发现、培养和树立典型,以典型示范,促进和推动面上工作发展的一种工作方法。领导机关对于各项政策的实施应当实行统一领导,按照党在一定时期内总的战略部署,分别不n-隋况,统筹兼顾,妥善安排,正确地确定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同时要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推动整个面上的政策落实。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成功经验,这是中国政策科学的宝贵理论与实践财富,必须在新时期加以发扬光大。
2. 简述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
【答案】政策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可以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方法或观点。政策科学可以从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框架中来加以研究,在西方政策科学的发展中,形成了几种较有影响的学科途径,即政治学途径、经济学途径和社会心理学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关十政治学的研究途径,托马斯·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这‘论著中概括了]又种模型或途径,即制度模型、过程模型、集团模型、精英模型、渐进模型、对策模型、系统模型、理性模型。安德森在《公共决策》一书中则将西方政策分析的研究方法或观点归纳为五种理论,即系统理论、团体理论、杰出人物(精英)理论、过程理论、制度理论。
①系统理论。这种途径是由戴维·伊斯顿等人所提出的。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或者说,将公共政策看作是政治系统的输出。系统途径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
②过程理论。这种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映。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决策应当如何做出。
③团体理论。这种途径将公共政策看作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定约和妥协的产物。团体理论是美国政治学的主导理论。它认为,利益团体的相互作用和争斗是政治生活的主要行为,政治系统通过各种手段来处理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政策制定被视为一种处理来自各利益集团压力的活动,政策是这些利益团体之间的斗争、妥协的结果。
④精英理论。这是山戴伊和汤姆逊等人提出的一种途径。公共政策研究的精英途径从政治学精英理论出发,认为政策反映的是精英的偏好、价值观和利益,而不是群众的要求; 政策的变化或完善实际上是精英们的价值观变化的结果。因此,政策实际上变成精英按自己的偏好做出选择,而政府不过是执行精英们做出选择的机构; 政策是自上而下由精英提出并加以执行,而不是自下而上产生于群众的要求。
⑤制度理论。这种途径将政策看作政府机构或体制的产出。国家或政府机构历来是政治学研究的焦点,传统政治学则以政府机构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政策是由政府机构制定并加以实施的,一项政策方案若不被政府所采纳和执行,就不能成为政策。这正是公共政策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的规章制度或个人决策的根本之点。
(2)经济学的研究途径
经济学途径历来是政策分析或政策研究的‘个主导途径。它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政策问题。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途径是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学派。
①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也许是被最广泛地运用于公共政策研究的途径。它认为,应该通过市场机制,依靠个人而做出大部分的社会决策; 然而,市场是有缺陷的,它并不能总是能有效地分配资源,或者说,不能加总个人的效应最大化行为而最优化全体社会福利。在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政府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②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力一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③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或新制度学派(有时也称为“新组织经济学”)是一种新的影响在不断加强的公共政策研究途径。它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自身是人类设
计的产物,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结果; 制度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是因为它们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 在社会中,两种能最小化交易成本的组织是市场和等级制(富官僚制); 作为持续不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为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因而它们不仅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而且也形成偏好。
(3)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为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论。在政策分析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的马克思主义途径典型地体现在阶级分析上。公共政策研究的阶级分析途径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政策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冲突的表现; 公共政策是资本家手中的工具,它被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增加剩余价值,并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用阶级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实质。
3. 什么是垃圾桶模型?
【答案】垃圾桶模型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詹姆斯·马奇、科恩、奥尔森等人于1972年提出。该模型认为,组织员工面对一项决策时,会不断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实际上都被扔进了垃圾筒,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最终决策的组成部分。
(1)垃圾桶模型的特征
①目标模糊。整个组织本身所要追求的目标并不具体,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也不明确,这意味着组织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视必要情况随时加以调整的。通常当一个组织发展到具有相当规模时,伴随而来的就是组织愈变愈复杂,它同时也会追求许多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又可分成多项的次目标。当企图再将这些次目标加以具体化陈述时,则常会出现日标之间矛盾不一的情况。
②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组织成员通常只知道与本身职责相关的业务,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充其量只有一些很基本和粗浅的认识。成员需要去尝试错误,从经验中去学习,甚至要在面对危机时摸索和思考解决的办法。
③流动性参与。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参与决策人员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即参与决策者可能前后完全不同,故同样的议题由于不同的人员出席讨论,结论也可能与原先规划完全不同。
(2)垃圾桶模型的四股力量
垃圾桶模型认为,具有上述三项特征的组织,其决策常常决定于四股力量:
①问题。决策本来就是企图解决问题,垃圾桶管理决策组织“问题”林林总总,有大有小。每一问题由下列三项来描述,分别为:a. 进入时间,即问题浮现的时点; b. 解决问题所需的能量; c. 通路结构,即一些能触及到问题的选择。
②解决方案的速度。有了问题并不表示就有解决的方案,当问题与选择(决策的机会)配合时,会有解决方案流产生,而流动速率是指系统内产生解决方案的速率。另外,很多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问题,也不是有了方案就真的能解决问题。例如,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是一套解决方案,企图解决现行大学联招的一些问题,但是不是真的能解决大学联招现存的问题,会不会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