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医科大学儿科临床学院(省立儿童医院)306西医综合之生物化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鹏值(iodine number)。

【答案】碘值又称碘价,是100g 脂质样品所吸收的碘的克数,通常用它来表示油脂中脂酸的不饱和程度。

2.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答案】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凝胶过滤层析)是指利用具有一定孔径范围的多孔凝胶的分子筛作用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离的层析技术,即固定相的网孔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样品成分具有不同的阻滞作用,使之以不 同的速度通过凝胶柱,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凝胶过滤又称“分子筛层析”和“凝胶排阻层析”。

3. 氨基酸(aminoacids )。

【答案】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组成蛋白质的常见氨基酸有20种,除脯氨酸及其衍生物外,其余氨基酸都是含有氨基的羧酸,

即羧酸中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氨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4. 协同运输。

【答案】协同运输是一类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物质跨膜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浓度梯度。

5. P/0值(P/0 ratio)。

【答案】P/0值是指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lmol 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酸的物质的量。电子经过呼吸链的传递作用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在此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用于ADP 磷酸化生成A TP 。经此过程每消耗lmol 原子氧所消耗无机磷或生成A TP 的物质的量称为磷氧比值(P/0)。如NADH

的磷氧比值是

6. 变旋。

变化。

的磷氧比值是 【答案】变旋是指吡喃糖、

呋喃糖或糖苷伴随它们的

和异构形式的平衡而发生的比旋光度

7. 有意义链。

【答案】有意义链又称编码链,是指双链DNA 中不进行转录的那一条DNA 链,该链的核苷酸序列与转录生成 的RNA 的序列一致(在RNA 中是以U 取代了DNA 中的T )。

8. 抗体酶(abzyme )。

【答案】抗体酶即催化性抗体,是抗体的高度特异性与酶的高效催化性巧妙结合的产物,其本质上是一类在可变区赋予了酶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二、问答题

9. 用增加盐离子强度的方法,从指定的离子交换柱上洗脱下列蛋白质,指出它们被洗脱下来的先后顺序,并说明其理由:

(1)细胞色素c , 溶菌酶,卵清蛋白,肌红蛋白(阴离子交换柱);

(2)细胞色素c ,胃蛋白酶,脲酶,血红蛋白(阳离子交换柱)。

【答案】离子交换柱层析主要根据物质所带的电荷不同而予以分离。一个蛋白质带的负电荷越多,它与阴离子交换剂结合越紧密,而与阳离子交换剂的结合能力愈弱。

(1)细胞色素c 的pl=10.6,溶菌酶pl=11.0,卵清蛋白pl=4.6,肌红蛋白pl=7.0。所以洗脱的先后顺序为:溶菌酶、细胞色素c 、肌红蛋白、卵清蛋白(阴离子交换柱)。

(2)细胞色素c 的pl=10.6,

胃蛋白酶脲酶pl=5.0, 血红蛋白pl=6.8.所以洗脱的先后顺序为:胃蛋白酶、脲酶、血红蛋白、细胞色素c (阳离子交换柱)。

10.茚三酮与氨基酸或氨基化合物作用后可生成一种蓝紫色产物。大鼠肝脏的磷脂用薄层层析等方法分离后,用茚三酮显色,可检测哪些磷脂?

【答案】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乙醇胺缩醛磷脂

11.哪些因素能引起DNA 损伤?生物体是如何进行修复的?这些机制对生物体有何意义?

【答案】(1)引起DNA 损伤的因素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等,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①DNA 复 制过程中产生差错;②DNA 重组、病毒基因的整合等导致局部DNA 双螺

旋结构的破坏;③某些物理因子,如紫 外线、电离辐射等;④某些化学因子,如化学诱变剂等。

(2)细胞对DNA 损伤的修复系统有五种:①错配修复;②直接修复;③切除修复;④重组修复;⑤易错修复。

(3)意义:DNA 损伤的修复机制保证了生物遗传信息的稳定,不至于流失或改变。

12.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一旦参加生物合成,使其浓度降低,因而影响TCA 环的进行,生物体是如何解决的?

【答案】通过草酰乙酸的回补反应来维持,主要有3条途径:丙酮酸的羧化、PEP 的羧化、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转氨作用。

13.紫外线引起的DNA 分子上的嘧啶二聚体可以通过细胞内的直接修复或切除修复的机制而修复。你如何证明人细胞只能通过切除修复的机制去除DNA 分子上的啼P 定二聚体?

【答案】参照组用紫外线照射正常的细胞,观察存活率;试验组a 定点诱变或者通过抑制剂的方法,使切除酶失 活,然后用紫外线照射,观察存活率;试验组b 就是在a 的基础上用紫外线照射之后,再在可见光下照射,观察 是否可以提高细胞的存活率。这样可以从三组细胞的存活率来判断切除修复的机制以及光复活机制对切除DNA 分子上的嘧啶二聚体是否有效。

14.简述膜内外物质是怎样跨膜出入细胞的。

【答案】膜内外物质(分子或离子)顺浓度梯度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转运出细胞,不需要由胞

内水解来供能,这种转运过程称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分三种形式扩散:

(1)简单扩散,物质通过质膜脂双层和质膜小孔进行通透,水和水溶性小分子及易溶于脂的非极性小分子可自由扩散。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亲水性分子,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质膜上内在的载体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浓度运输入细胞,载体蛋白分为分子和离子两种载体,如分子载体运输葡萄糖;

又如离子载体缬氨霉素选择性地运输

(3)通道运输,它有开放的闸门,通道受刺激时打开,有三种即配体门通道、电压门通道和应力活化的门通道。膜内外物质(如离子、营养物质代谢小分子)通过质膜上的泵和载体蛋白逆电化学梯度从低浓度一侧经过膜运输到高浓度一侧的运输过程称主动运输,膜内外物质中的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经过质膜的内吞外吐向胞内外运输,

也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由胞内解供能,

泵、泵和协同运输。

15.简述Cech 及Altman 是如何发现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的。

【答案】1982年,美国的T.Cech 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的26SrRNA 前体能够在完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自我加工、拼接,得到成熟的rRNA 。

1983年,SAtman 和Pace 实验室研宄RNaseP 时发现,将RNaseP 的蛋白质与RNA 分离,分别测定,发现蛋白质部分没有催化活性,而RNA 部分具有与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

1986年,T.Cech 发现在一定条件下,L19RNA 可以催化PolyC 的切割与连接。

16.(1)嘌呤霉素为什么能进入核糖体的A 部位?

(2)嘌呤霉素为什么能中断蛋白质的合成?

(3)为什么说嘌呤霉素的应用证实了核糖体A 部位和P 部位的作用?

【答案】(1

)嘌呤霉素的结构与氨酰

核糖体的A 部位上,

阻止了正常的氨酰

(2)

嘌呤霉素上的上的的结构(尤其是进入到A 部位。 氨基一样,经肽基转移酶的作用,也能与位于P )很相似,能结合到水部位的肽基上的竣基形成肽键,形成一种羧基端为嘌呤霉素的肽链。这种肽酰-嘌呤霉素很容易从核糖体上解离下来,从而 中断肽链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