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青岛大学文学院文学基础知识之外国文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摩诃婆罗多》

【答案】《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语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的两个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间大战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

,英雄史诗,而且有人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

,堪称“印度的灵魂”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2. 文艺复兴

【答案】文艺复兴是指14至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封建文化运动。它最初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半期及于法、德、英、西班牙等国。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用人性反对神性; 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3. 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

【答案】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是近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对荷马史诗的创作过程和是否系一人所作提出了怀疑,因而分为两大派。一派为“统一说”,认为史诗具有统一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是一人所作,作者即荷马。另一派为“分解说”,即“小歌说”,认为如此宏伟完美的史诗不可能一赋而成,由一人创作,而且史诗中有许多事实前后矛盾,不相一致。每部史诗皆可明显地分解成若干小歌,是一些零篇编集而成,有的为后人追加,并经过窜改。

4. 俳句

【答案】俳句是日本古代重要的诗歌样式之一,也是日本文学最短小的诗歌形式。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在中古后期发展起来。俳句以三句十七音组成,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故又称十七音诗。按照规定,其中一般有一个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音韵上具有自然悦耳的特征。它善于以短小的形式表达诗人瞬间的感受,多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语言含蓄凝练,风格淡雅闲寂。最有名的俳句诗人是松尾芭蕉,他因不断发展创新而被称为“俳圣”。

5. 超现实主义

【答案】超现实主义是资产阶级艺术派别之一。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超现实。它源于达达主义,最先兴起于法国,之后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超现实主义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对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其主要特征,是以“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6. 日本新感觉派

【答案】日本新感觉派是20世纪初日本文坛的一个以小说创作为主的文学流派,也是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日本新感觉派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从诞生之日起,便打出“反传统”的旗号,力图从形式和技巧上,另创新路。他们反对艺术创作注重形象塑造和环境描写,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主张不再通过视觉进入知觉、把握客观规律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变形的主观来反映客观世界,描写超现实的幻想和心理变态; 强调艺术至上,认为现实中没有艺术,没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虚幻的美。横光利一的《头与腹》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

7. 《旧约》

【答案】《旧约》是犹太教圣经,也是希伯来民族文学遗产的总汇。《旧约》原文为希伯来文,其内容主线是讲上帝与其子民希伯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故事。后来从犹太教直接诞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随这两大宗教的传播,旧约全书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对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8. 荒诞派戏剧

【答案】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二、简答题

9. 《局外人》是如何表现世界荒诞的。

【答案】对于荒诞的理解,《西西弗斯神话》中就存在主义哲学对“荒诞”有这样的解释:由于任何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在小说《局外人》中,主人公莫尔索在荒诞的世界中孤立无援,他在面对荒诞的世界时,是冷淡、漠然和绝望的,他的存在状况以及对荒谬世界的反抗,都是一种与己无关的局外人的态度。整部小说以莫尔索的视角来观察这个社会,从他拒绝

虚假的行为考察社会,而莫尔索经历的三次死亡事件,则显示出了世界的荒诞。(1)社会的荒诞

①荒诞在道德中的显现

在莫尔索的观察中,守灵及送葬过程中人们的种种举动,与葬礼应当有的氛围显得极为不符。在这个过程中,处处是人的本能在压抑之下所表现出的荒诞性:老头子们坐在灵堂门口,一言不发,审判似的盯着莫尔索; 在一大片沉默之中嘬腮帮子,发出怪响。吐痰,强忍磕睡却睡的很死,早晨醒来面如死灰。在对种种人的本能反映的观察中,葬礼早己失去了它的庄严性。送葬的过程更为荒诞:一面是毒热的太阳,满头的汗,一面是黑沉沉的衣服,有条不紊的形式,但那个女护士长一语道破了人的心声:“走得慢,会中暑; 走得太快,又要出汗; 到了教堂会着凉。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在肉体本能的需要占据上风的时候,真情湮没了,庄严丧失了,只剩下一个道德的空壳在支配人的行动,结果就是不断地忍受痛苦。在道德理性的秩序下,是非理性的欲望的冲动,抗争。更多受非理性的欲望支配的莫尔索,触摸到了荒诞。道德要求在此地将一切都纳入它的秩序之下,道德的强力与太阳,汗,肉体令人窒息的感受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而人则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也就落入了荒诞之中。

②荒诞在法律中的显现

这分明是一场游戏:律师,报纸的渲染,闷热的天气,轻松的嬉笑,无聊的看客之后他的被判死刑,再次见证了荒诞的无孔不入。这又是一场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较量。在检察官精彩的推理之下,莫尔索被理性判了死刑,遭受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杀戮。在法律上,排除了一切的偶然,他是蓄意谋杀; 在道德上,他是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躯体。他被控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掉了他的母亲。道德辅佐着法律,从人的灵魂中,用逻辑的方式推出必然的结果。这是理性的胜利。审判的意义在于还给人类以正义。然而,如同之前的葬礼,终极的意义在过程之中被消解掉了。无休无止的听证会,无关紧要的辩词,将莫尔索拉入其中而又将其排除在外的局面,法律的严肃与正义只是律师与法官的玩偶,审判只是对于人们生活无聊的刺激。一切都是形式与意义的相离。宣判的庄严,更加重了荒诞。

(2)命运的荒诞

小说的第一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在语气冷漠的背后,是叙述者真诚的态度。叙述者不知道母亲死于哪一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的死亡之偶然性。可以说这第一句就给小说染上了荒诞的氛围。加缪说最大的荒诞就是死亡,因为它剥夺了人对幸福的渴望,对岁月的回忆。把生命从时间中排除,人也就没有机会实现幸福了。死亡显示出的荒诞一开始就抽在了默尔索的脸上。在此,莫尔索是以静观的方式觉察到荒诞的存在,在枪击阿拉伯人的事件中,他则完完全全介入了荒诞之中。一次偶然的旅行,一个偶然的天气,一次偶然的碰面,便发生了决定他一生命运的事情。明显的是,他没有杀那个阿拉伯人的动机,然而阳光的照射,蒙住了眼睑的汗水,在混混沌沌中他开了枪。荒诞又一次显出了它的可怕的力量。这是一次非理性的胜利。在无可抗拒的荒诞面前,莫尔索真的受到重重一击。在苦难之门上短促地扣了四下之后,

,所以他被判了死刑。三次他就被送进去了。“由于莫尔索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他的母亲”

涉及死亡,无一不显示着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