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736企业管理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实现供应链战略和竞争战略间的匹配?
【答案】要实现战略匹配,必须在战略匹配带中将供应链反应能力和潜在需求不确定性进行匹配。
潜在需求不确定性越高,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就应该越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战略匹配。反应能力强的供应链,必须将供应链网络、所有的功能战略设计用来提高反应能力; 而赢利水平高的供应链,必须强调让供应链网络、所有的功能战略都来为增加赢利做贡献。
其匹配如图所示。
战略匹配带关系示意图
2. 什么是组织文化? 其构成和特性是怎样的? 如何来建设组织文化?
【答案】(1)组织文化的定义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文化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①组织的最高目标或宗旨。②共同的价值观。③作风及传统习惯。④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⑤组织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2)组织文化的结构
组织文化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观念层)。
①物质层。这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它折射出组织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
对于一个生产性企业来说,它主要包括:企业面貌。产品的外观和包装。技术下艺设备特性。纪念标志物。
②制度层。这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是指对组织员工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及精神层对员工和组织行为的要求。制度层主要规定组织成员在共同的工作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工作制度,责任
制度,特殊制度。
③精神层。精神层属于组织文化的深层,主要是指组织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组织文化中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文化的主要标志和标准。
组织文化的精神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组织经营哲学,组织精神,组织风气和组织道德。 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制度层及精神层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制度层则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及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3)组织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山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物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它是一个庞大的丰富而复杂的大系统,既包含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等主系统,也包含有社区文化、组织文化等属于亚文化层次的子系统。组织文化作为一种子系统文化,其特性主要包括四方面: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个性。
(4)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建设,就是指组织的领导者有意识地培育优良文化、克服不良文化的过程。这一切过程也称为组织的“软管理”。
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通常包括:①培育具有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塑造杰出的组织精神; ②坚持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③提倡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④加强礼仪建设,促进组织文化的习俗化; ⑤改善物化环境,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
3. 领导者和管理者有什么区别?
【答案】领导者与管理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区别主要体现为:
(1)在一个组织里,领导者把组织目标灌输给下属,诉之于崇高的价值观,使每个成员觉得必须对组织和国家有所贡献,借此激发力量; 管理者则诉诸收入、地位以及安全感这一类现实需要控制并指使下属的力量。
(2)领导者既存在于正规的组织中,也存在于其他非正规的群体中; 管理者只存在于正式组织中。领导者带动每个成员的创造力,并鼓励其勇气; 管理者只要求别人绝对服从,照章办事。
(3)领导者是一个组织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而管理者则是一个组织的组织者或枢纽。由此看来,领导者与管理者履行的职责不一样,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4. 常见信息的定义有哪些? 请举例说明。
【答案】常见信息的定义主要有:
(1)信息论奠基人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一定义被人们看作是经典定义而加以引用。
(2)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它也被作为经典定义加以引用。
(3)经济管理学家认为“信息是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
(4)物理学家提出了“信息嫡”的概念,用信息嫡描述系统与环境交流信息的程度。
(5)电子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认为“信息是电子线路中传输的信号”。
(6)我国著名的信息学专家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7)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给信息下的定义是:“信息是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举例略。
5. 决策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干什么? 它对管理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决策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和詹姆斯·马奇。决策管理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观点主要有:
(1)管理就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都需要决策。
(2)以“满意标准”代替传统的“最优标准”。
(3)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拍板”的一瞬间。决策的过程至少应该分为四个阶段:提出制定决策的理由; 尽可能找出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 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选出最满意的方案; 对该方案进行评价。这四个阶段都含有丰富的内容,并且各个阶段有可能相互交错,因此决策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4)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反复出现和例行的决策,决策过程己经形成固定的程序和步骤。非程序化决策是指那种从未出现过的,或者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还不很清楚或相当复杂的决策。解决这两类决策的方法一般小同。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划分并不十分严格,因为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某些非程序化决策可以转变为程序化决策。
决策管理学派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石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