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渡时期,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具有较特殊的地位;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学科重要环节,是最富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教学与人的健全个性发展关系极为密切。近几年作文教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生活脱节,不注意向生活探究写作的源泉和途径是其中最突出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远离学生具体生活确实是最重要的原因。本文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以生活与作文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作文教学的反思及其特征的探讨,吸取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尝试着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的思路。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涵义及其特征;第二部分,生活化作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生活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生活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阐明生活作文的重要性。通过对写作内涵的定位,探求生活与作文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即生活性、主体性、真实性、个性化、序列性特征。遵循生活性原则是最基本的,即作文首先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在生活中审视人生、审视自我所产生的精神写照。真实性要求“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主体性、个性化和序列性是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要求。这五项原则促成了人的最终发展,使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从而使生活――作文――生活之间形成优化循环。
第二部分从理论上论述了作文走向生活的必然性。分三点来阐释。一、生活化作文教学来自对教育与生活的哲学化思考。从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提出了教育生活化理论,影响大的理论有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叶圣陶的基于生活的写作本源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二、生活化作文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作文教学自身的发展呼唤作文教学走向生活化;其次,是当前作文教学现状的必然要求;第三写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第三部分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实现的途径。生活化作文教学实现的途径是其最终加以实施的关键。实现学生作文的生活化,就是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全方位地结合。一、写作指导生活化,在写作指导方面,着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生活,表达生活;同时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以重视,适时地加以引导,以实现最优化效果。二、作文命题生活化。三、写作方式生活化。四、转换教师角色。生活化作文教学中,教师由一个权威型的、严厉的长者,变成一个可以倾听学生心声的朋友。1、师生共同体验生活。2、教师写作“下水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综合写作理论和生活理论,探讨了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基本内涵,并进一步指出了其特点。另一方面立足于教学实践,探讨了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现途径。生活与作文的关系一直都是作文教学研究的起点之一。本文的写作意在启发广大语文教师对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思索,倘若能对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起到点滴启迪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即已达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