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村民自治中的村民委员会角色研究

关键词:村民委员会,角色,村民自治

  摘要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一项基层民主制度,也是基层民主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渠道。村民自治的推行培养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民主能力,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但同时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自治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和矛盾。本文认为引起这些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村民委员会角色的法律定位不明确造成村民委员会角色偏差,即现实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偏差。村民委员会未能很好地发挥自治职能,影响和制约了村民自治事业的有序运作和深入发展。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的常设性工作机构,其角色扮演和职能发挥直接影响到村民自治的效果。因此,要想真正让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明确村民委员会在村民自治中的角色定位,以便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促进村民自治更好地发展。  文章以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指出村民委员会的应然角色,对村民委员会的法律角色、现实角色和应然角色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一、绪论:首先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综述,然后论述立论依据,最后分析本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二、基本概念及相关基础理论:总结分析村民自治及村民委员会的概念,指出本文理论依据:公共选择理论、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村民委员会在村民自治中的角色分析:首先以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提出村民委员会的应然角色,然后指出法律文本中对村民委员会的角色设计,再对村民自治发展不同阶段中村民委员会实际角色扮演进行阐述,以此为基础分析村民委员会现实角色存在的问题。  四、村民委员会角色偏差的原因分析:分别从法律文本的视角和现实中村民委员会扮演的角色入手,对村民委员会现实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偏差的产生根源进行客观分析。经分析得出4条主要原因:村民委员会角色的法律界定不明确、乡镇政府和村党支部对村民委员会的角色定位不当、村民委员会成员对村委会角色认识模糊和村民整体素质不高。  五、村民委员会转变角色的政策建议:通过对村民委员会角色偏差的原因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在村民委员会实行角色转换方面提出了4条政策建议: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村民自治相关主体进行角色定位、加强村民委员会队伍建设及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