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程序性记忆
【答案】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该类记忆需多次记忆方能获得,并且可无意识地被提取。
2. 主题统觉测验
【答案】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默里创立的投射测验。它的原理是,当一个人解释一种含糊不清的社会性情境时,他就易于表现出自己的人格特点。
在测验中,测验者会提供二十张图片,其中有些图片是比较抽象的,大部分则具体形象但模棱两可,要求被评者根据呈现的图片中的人物和背景,用自己的理由编造一段相对完整的故事。然后由测试者根据默里提出的基本记分原则对被评者叙述的故事进行记分和解释。由于主观性比较强,所以此测验对测验者要求较高,且结果不易解释。但与其它投射测验比较,此测验的效度得到较多证据支持,被公认为较好的临床心理诊断工具。
3. 能力和智力
【答案】能力是指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人格特质。其基础是知识和技能。其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同时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能力的产生发展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不开。智力是心理学基本概念。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指使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中国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是个体顺利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应对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 视觉搜索
【答案】视觉搜索是指视觉系统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对图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来完成的。
二、简答题
5. 简述长时记忆中的遗忘理论。
【答案】长时记忆中的遗忘理论主要有衰退理论、干扰理论、提取失败理论和压抑理论。
(1)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衰退理论接近于常识,但无法用实验来证明衰退理论,目前我们只能肯定:衰退是感觉记忆和维持性复述被阻断时的短时记忆信息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3)提取失败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的。提取失败理论认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舌尖现象”一一这种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
(4)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也就是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6. 什么是内隐记忆?
【答案】内隐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与外显记忆相对。其操作性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的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的提取。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因此又可称为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7. 有些人认为,教给学生知识,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你认为对吗? 请你论述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答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能力和知识、技能并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也有显著的区别。
(1)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而能力是保证个体完成各种活动的心理基础。
②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较容易获得,而能力的形成则比较缓慢。然而,能力一旦形成,要比知识技能稳定得多。
③知识技能并不等于能力。只有那些能够灵活迁移和使用的知识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2)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
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 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8. 简述精神分析中关于梦的理论。
【答案】(1)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2)在弗洛伊德看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帮助发现病人的问题。这种看法颇有吸引力,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9. 简述测量误差的含义、类别及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
【答案】(1)测量误差指与测量目标无关的变量所引起的不准确和不一致的效应。
(2)测量误差一般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变化无规律的误差,使得多次的测量结果不一致,这种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是随机的,称为随机误差。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恒定的有规律的误差,它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3)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有:
要想控制误差,就必须使测验标准化,即测验的编制、施测、评分及对分数的解释都必须标准化,这样才能够有效控制导致误差的因素,以减少误差,使测验分数更可信、更有效。
①提高编制测验的科学性。标准化的首要前提,是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测验内容不同,所测得的结果就无法进行比较。其次,要想使测验标准化,在测验的编制方面,不仅要注意所搜集的材料的丰富性和普遍性,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测验项目的取样应当对欲测心理品质具有代表性; 测验项目的取材范围要同编题计划所列项目相一致; 测验项目的难度应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编写测验项目的用语要力求精练简短,浅显明了; 初编题目的数量要多于最终所需要的数量,以便筛选或编制复本; 测验项目的说明必须简明。
②施测过程的标准化。所有受测者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测试。这包括:相同的测验情境,如统一的采光条件、桌椅高度、桌面面积、场所布置等; 相同的指导语。指导语应事先拟好,印在测验项目的前面,并且力求清晰、简单、明了,大致引起误解; 相同的测验时限。
③评分与计分的科学性与标准化。评分的客观性也是测验标准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评分的客观性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对同一份测验试卷的评定是一致的。只有当评分是客观的时候才能够将分数的差异归于受测者本身的差异。
④对测验结果解释的标准化。如果对同一施测过程可做出不同的解释,那么测验便失去了客观性。这就要求建立一定的参照标准,使测验分数可以同参照标准进行比较,从而显现其分数所代表的意义。
⑤主试与被试的配合及操作规范等。主试与被试之间的配合程度对实验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主试在实测的过程中,其操作要规范,符合标准化的操作程序。
10.请简述记忆过程的几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