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资本

【答案】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便成为他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社会资本既取决于他可以有效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也取决于网络中各个成员所拥有的资本(经济的、文化的与符号的)的容量。

2. 代差

【答案】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代差是

,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

化的扬弃。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代差两方中的任何一方,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社会系统

【答案】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4. 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

【答案】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是语言相对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5. 差序格局(费孝通)

【答案】差序格局是费孝通用来描述中国人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不社会关系的亲疏。”

6. 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答案】社会设置又称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制度的普遍性; ②制度的特殊性; ③制度约束的集体性:④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7. 结构论

【答案】布劳宏观结构论的社会交换主要思想包括:①宏观结构是由若干群体组成的结构,它的分析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群体。群体之间的交往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就其基本过程而言是一致的。

. ②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往往是远距离的。所以,

需要某种机制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布劳认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

8. 形式性合理与实质性合理

【答案】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用量来表不,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行动。其合理性的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程度决定。

实质合理性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人的群体供应产品。其合理性的程度与产品的实际分配方式以及被提供产品的人群的范围有关。实质合理性并不满足于日的合乎理性的计算,而是要提出伦理的、政治的、功利主义的、享乐主义的、等级的、平均主义的或者某些其他的要求,并以此用价值合乎理性或者在实质上日的合乎理性的观点来衡量经济行为的结果。

二、简答题

9. 请结合社会学理论解释“远亲不如近邻”包含的道理。

【答案】这一问题可以从齐美尔关于社会互动的距离的理论得到解释:

(1)在齐美尔看来,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和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相对距离所决定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西。

(2)他在《货币哲学》中提出了一条关于事物价值的根本原则,即事物的价值是由其与行为者之间的距离确定的。

①一个事物如果与人的距离太近或太远,都将变得毫无价值。例如,如果一个人发现一个距我们一亿光年的完全由黄金构成的星球,由于其距离过于遥远,我们无法到达那个地方,因而,这个星球对我们毫无价值。

②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空气是我们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但由于离我们太近,太容易获得,因而也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西。

10.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答案】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

(1)环境与社会变迁

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环境可分为两类:①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又称“原始自然环境”; ②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又称“人化自然环境”。

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因而社会变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势必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现代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基本上是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

(2)人口与社会变迁

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3)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社会制度或设置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除了经济制度外,人们特别重视政治制度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即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体系。因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并且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生活方式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

(5)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是指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

(6)经济与社会变迁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既包括社会物质财富量的增加,又包括质的提高; 既包括不同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的更替,又包括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结构、劳动方式的变化。

11.简述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答案】非正式群体既有正功能,也具有负功能,主要表现为:

(1)正功能

①对工人来说,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 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由于经常性、重复性的工作以及苛刻严格的纪律导致工人产生厌烦和疲劳,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缓和或减轻这种症状。

b. 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在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满足工人对地位的需求,以弥补在正式结构中的地位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