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佳木斯大学学科教学(地理)之人文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说明环境感觉、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的关系。
【答案】(1)环境知觉和环境感觉都是对地理环境作用于人们的分析器官所引起的认识过程 ①环境感觉只是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
②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
(2)环境感觉是环境知觉的基础
环境知觉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的产物。不同的人对地理环境的知觉程度存在着差异,这决定与人们对地理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主要同个人的认识属性、获取信息的环境性质以及个人在环境获得信息的方式等因素有关。
(3)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后大脑的认识
环境认知是人们对地理环境再现的一种形态,当人们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仍能认识,从而经过进一步分析思考后能够作出知觉判断。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建立的,强调以往感知过的环境刺激再现大脑的再认识。知觉和认知具有互相发现和补充的机制。
2. 从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出发,分析说明人地关系的动态性。
【答案】(1)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
①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②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③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
④后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高,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
(2)人地关系的动态性
人地关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同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所以,人地关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中,其人地关系的特征并不相同,其动态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①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首先基于人们利用地理环境范围和强度的扩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生存需求的增长,过去视为无用的环境因素或地区,现在成了可利用资源或值得开发的地区。如,海洋过去,除渔盐之利外被大多数人视为交通障碍,而今己成为人类的资源宝库和重要的生存空间。
②人地关系的发展也基于人类对地理环境改造能力的增强在人地作用过程中,人不仅能够能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够积极地改造环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改造强度越来越大,使得人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人可以通过水库等工程调节地表径流,可以改造土壤,平整土地,变荒野为良田,可以创造小气候环境,可以通过交通通讯方式缩短相对空间距离。
③人地关系的发展也基于地理环境对人类反作用强度的加大
这种反作用己不仅仅限于资源的供给能力,从生存空间,生活质量,能源消费,环境污染许多方面影响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当前所存在的资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能源工业问题,甚至世界冲突与和平问题,都是人地关系作用加深的表现。
3. 地理物象、意境地图的概念及特征。
【答案】(1)地理物象
①地理物象的概念
,是人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②地理物象的特点
a. 地理物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
距离观察者愈近的地理事物,观察者对其了解得愈详细、愈具体,其地理物象也就愈清晰,随着距离的增加,观察者对地理事物了解的详细程度逐渐降低,地理物象也就逐渐模糊。
b. 地理物象具有动态性特征地理物象反映时代的自然形态与社会特征,同人们所处的时代直接有关。一力面地理环境及其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因而,地理物象也随之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哲学理论、文化知识和经历范围也在发生变化,这样人们的地理物象也相应发生变化.
(2)意境地图
①意境地图的概念
意境地图亦称心理图谱,是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象。
②意境地图的特点
a. 意境地图是根据人们对环境及方位的记忆而绘出的一种概念性地图。不考虑比例尺、坐标等数学精度,只是描绘记忆中的某地环境轮廓。
b. 用于测试人们对坏境方位和地图印象的深浅程度,不仅受地理知识影响,也受政治形势和新闻事件影响。
c. 意境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常因人、交通工具而异。甲经常步行,可能将这两点间的距离画成很长; 乙经常乘汽车,可能将其画得很短。这是因时间错觉造成的误象。
d. 意境地图的质量也随着人们地理知识、地图知识和定向测距能力的提高而提高。
4. 简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含义。
【答案】(1)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各国的范围大致相同。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2)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是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对产业划分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产业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等。它是随着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
二、论述题
5. 城市地域结构的构成要素及主要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答案】(1)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由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己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 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
(2)城市地域结构的构成要素
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等。城市地域结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
①工业区工业区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 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动的地方
②商业区
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枢。
③居住区
居住区内往往有一些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或无污染的工业企业; 而在工业区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
6. 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我国是地大物博,可是也是所谓的人口大国,而且中国的人口增长很快,这就给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力一面:
(1)土地资源退化
土地资源在人口的压力下,不仅后备资源短缺,更主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退化,尤其是中国的西北部,沙漠化严重,沙漠面积在逐年扩大。水土流失严重,使坡耕地土壤不同程度地具有易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