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11中国哲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犯手实做其事
【答案】犯手实做其事是颜元关于格物的思想。他认为心中想过、口中说过、纸上写过都不能算是格物,格物必须是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投入到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中去。颜元反对宋代以来儒者静坐的通病,提倡积极投入到具体的、实际的活动中。他还举了学礼、学乐的例子来解释自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他认为一定要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乐。总之,颜元反对以思辨、读书、讲问等活动来解释格物致知,强调要“犯手做实事”亲身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才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
2. “性分”
【答案】“性分”是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与万物所具有的先天禀赋。他在《逍遥游》的注中说:“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凡人与物的禀气存在偏颇,其“性”也各有特点与局限性,彼此之间千差万别,存在着分界,称为“性分”。“性分”无优劣、大小之分,只存在自己的行为和性分是否“适当”的问题。郭象还指出,性分是先天自足的。“性分自足”就是指万物虽然有大小之别,然而如果都能自足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逍遥皆同。因此推而广之,则世间万物,各足于所受,无不逍遥。
3. 心即理(陆九渊)
【答案】“心即理”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命题。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认为“理”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赋予的伦理; “心”是指求学问道以明理之心。从本原上看,理对于心,是天之所赋:从实践生活上看,心理关系主要通过“公”、“同”来实现合一的。他主张通过克除私欲,将心提升到理的层面上,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的重心所在。
4. 周敦颐
【答案】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太极图说》、《易通》等。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有:“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和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周敦颐提出“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周敦颐认为“诚”是万物性命的本原,并作用于万物终始的全过程中。“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纯粹至善是这种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5. 小故
【答案】“小故”源自于墨子的《经说上》,是指造成某一结果的若干条件中的一个条件或部分条件。“故”是指某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故”的提出是为了探寻所论问题的原因、根据和理由。《经说上》将“故”分为大故和小故两种。小故与大故相对应,它们相当于假言命题的前件或直言推理中的小前提。
6. “独化”
【答案】“独化”是郭象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天地间任何事物的生成变化,皆各自独立,都是无条件无原因的。《庄子·大宗师注》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如果要寻求事物生化的原因与条件,那么原因之前还有原因,条件之外还有条件,推致必将无穷无尽,因此说:“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虽然表面上万物相互之间“玄合”但实际上万物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事物各自“独化”相互间没有转化的关系。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否定造物主的合理因素,但它也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倾向。
7. 童心
【答案】“童心”是明朝李贽的哲学用语,是指纯真之心,是认知的是非标准。“童心者,真心也”“童心”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是冤枉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认为保持童心必须剔除道学的影响,是与儒学经典相异的思想理沦。
8. 定性说
【答案】定性说是程颢就张载提出的:“定性为能不动,犹累于外物”这个问题而做出的回答,答书被称为《定性书》,其内容则被称为定性说。程颢认为定不是要停止内心的活动,也不是要拒绝外界的干扰,将心思集中在内心世界中,而是要“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不能把外界事物和内心世界分而为二,正确的态度是“内外两忘”排除各种计较个人利害的私心杂念,使得情感的发用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这样就不会为外物所累,而能做到“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了。该思想实际上继承了孟子“不动心”的思想,对道教“无情以顺有”、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也有所吸收,是一种无我的精神境界,对后来理学的境界论产生过重要影响。
二、简答题
9. 简答“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该句话出自于王夫之的《老子衍》。
(1)翻译
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都要归结于事物内在的两个相对立的方面。
(2)含义
王夫之在事物变化发展动力的问题上坚持内因沦。“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表明王夫之
的矛盾观,强调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其矛盾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①他认为,矛盾是统一共存的、是不断运动的、是相互转化的。
②王夫之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分一为二”的以及“合二为一”的道理。他认为,矛盾双方是事物内在的两个对立面,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用。
③王夫之主张善用矛盾的斗争规律。他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矛盾的斗争过程,也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必经之路。
④王夫之还正确地阐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矛盾的转化观展现事物内部矛盾分析要结合动态、联系、全面的观念去看待。
10.简述《言尽意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言尽意论》是西晋时期思想家欧阳建的论著。该书反对当时流行的言不尽意说。欧阳建称那些主张言不尽意的人是“雷同君子”称自己是“违众先生”他强调语言完全可以表达思想。其《言尽意论》的主要观点有:
(1)客观事物不依赖于名言,名言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他指出:“形不待名而方圆己著,色不侯称而黑白己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 言之于理,无为者也。”
(2)名言具有表达思想和认识的功能。他强调只有依靠语言才能表达客观事物的规律; 只有依靠名称才能识别客观事物。如果语言不能表达思想,人与人就无法交流; 如果名称不能识别事物,人就无法获得认识。
(3)虽然名言是主观的,但它是依据客观事物确立的,因此名言和客观事物是一致的。他说:“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 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
(4)由于名言和客观事物完全一致,所以名言完全可以表达事物。所谓“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名言完全可以用来充分表达人的思想。
11.“道通为一”
【答案】“道通为一”是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哲学思想。庄子借“道通为一”的途径建构自己的形上学的。庄子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小然,无物小可。故为是举莚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 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与老子都以“道”为形而上的最高范畴。
(1)含义
①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
②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己也;
③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
④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此原理即表现于万物之中;
⑤道非事物,故可称为“无”。泰初有“无”无即道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