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616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基础

【答案】经济基础,即社会核心生产力为基础的的经济结构总和,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2. 表象

【答案】表象是指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

3. 真相

【答案】真象与事物的本质一致的现象,通常叫做真象。

4. 市民社会

【答案】市民社会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马克思主义用来指资产阶级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具体体现在:

①在古代西方,市民社会是指市民的共同体一一国家,即政治社会。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 ②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

③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5. 新事物

【答案】新事物是指符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符合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某些合理的因素,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

6. 判断

【答案】判断是指借助概念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做肯定或否定的断定,是概念内所包含的矛盾的展开。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而在内容上则是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概念是浓缩了的判断。

7. 劳动者

【答案】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又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它是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

8. 重点论

【答案】重点论是指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为前提的,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9. 阶级

【答案】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群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则是其直接原因。

10.形式

【答案】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二、简答题

11.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

【答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形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上层建筑长期或严重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会给社会带来停滞或思绪。社会要正常发展,上层建筑就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那么,“一定要适合”就表现为革命或改革要求,即变革旧的上层建筑,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服务上。上层建筑总是要运用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或者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控制在一定的秩序和范围内,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或者调整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以巩固、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

(3)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始终存在着既适合又不适合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同自己相适合,这本身就以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不适合为前提; 同时,这种不适合又或迟或早一定要变为相适合。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适合是相对的,矛盾始终处于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不断运动之中。

总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表明,在人类历史中,何以有如此多样的意识形态,何以有如此不同的国家制度,其根源都在于经济基础的状况。自觉把握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请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答案】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科学技术活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极大影响:

(1)现代科技革命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2)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受到现代科技革命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影响。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以确凿的科学事实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性,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也受到现代科技革命提出的许多新问题的推动。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提出的伦理问题,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等等,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3.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及其意义

【答案】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含义

①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构成了现实生产力。从影响生产力水平的角度看,生产力还包括科学技术。

②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的。

(2)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两者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a.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才能建立起来。

b.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总是随着人的需要的变化和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在生产方式的运动过程中,生产力首先发生变化,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人们这时就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以适应新的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a.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