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之公共经济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外部正效应

【答案】外部正效应又称正外部性,是指那此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正外部性时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政府可以通过对产生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

二、简答题

2. 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还需要哪些配套措施?

【答案】新企业所得税法还需要以下配套措施:

(1)优化应纳税所得额扣除规定

①进一步完善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关于不征税收入的表述;

②明确工薪扣除标准;

a. 制订与新税法相配套的《工资扣除管理办法》,以便操作规范并准确把握政策;

b. 对工薪“合理性”制订量化指标;

c. 对“职工”构成的要件进行限定,以增加纳税人造假的成本和风险责任;

③弥合新税法与新会计准则的差异,明确福利费扣除衔接方法;

④进一步明确原税制下几个税前扣除项目的过渡衔接问题;

(2)加紧制订优惠政策享受条件及审批制度

①加快与新税法优惠配套的相关政策的出台;

a. 尽快明确原有优惠政策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b. 区分轻重缓急,尽快出台相关优惠判定标准,以便于基层在操作时有章可循。

②明确税收优惠审批制度;

③增设《购置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明细表》;

(3)加强新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

①限定核定征收纳税人的范围;

②细化企业清算所得税征管。

3. 改革开放前十余年,中国一方面几乎每年安排了预算赤字,一方面又大力主张奉行财政平衡的原则,这是否自相矛盾?

【答案】不矛盾。具体分析如下: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基本持平状态。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形成财政结余; 财政收不抵支,出现财政赤字。现实中,政府收入与政府支出是很难正好相等的。

因此,政府收支差额不大,可以大致视为实现财政平衡。

(2)理论上,财政收支平衡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因为出现财政结余时,意味着政府收入大于支出,财政资金未能做到有效的利用,经济中可能还存在闲置资源,生产还有扩大的可能,没有达到最优状态; 反之,出现财政赤字时,则意味着资源被过度使用,生产超负荷进行,也是一种次优状态。我国奉行财政平衡的原则,从追求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是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参照系。

(3)现实中,财政收支正好相等几乎是不存在的,就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而言,财政赤字己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改革开放前十余年,我国经济增长缓慢、市场萎靡,利用财政赤字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安排赤字,要看宏观经济实际运行的情况,满足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综合调控的需要,并不能一味地要求财政收支平衡

4. 不同的政府观点对于公共经济问题分析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答案】(1)政府有机论

①“政府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自然有机体,个人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政府是有机体的心脏。

②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政府(国家)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③在此种理论下分析公共经济问题,必然十分强调政府(国家)的利益,在利益分配上坚持先国家,再集体,最后才是个人,抹杀了个人在公共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2)政府机械论

①“政府机械论”认为政府(国家)是个人为了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人为创立的东西。

②这种观念强调了个人而不是群体,国家重视个人利益,进行公共选择、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规制等经济活动时将更多地考虑个体的利益,权衡对个体利益损害的最小化,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

5. “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度,最佳税收总量可能是不同的”,这句话对吗? 为什么?

【答案】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究竟多高才比较合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税收理论问题。衡量宏观税收负担的指标是国民经济税收负担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和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

①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指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的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T/GNP)。其中,国民生产总值是以一个国家的居民为依据计算的生产总值,包括居民在国境内外的全部最后产值和劳务总量,但不包括国境内非居民的这个部分。

②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指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T/GDP)。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土范围为依据计算的生产总值,包括国家领土范围内居民和非居民的全部最后产值和劳务总量,但不包括居民在国境外的这个部分。

(2)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国家,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宏观税负水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国家职能的大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文化观念、历史传统政治因素等,每一因素的变动都会对宏观税负产生影响。

三、论述题

6. 为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则政部决定从2007年5月30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的1‰调整为3‰,即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 股、B 股股权转让书据,由立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3‰税率交纳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沪指从4300点跌到3650点只用了4天时间,期间近千只股票跌停,其中6月4日沪指跌幅达8.26%,净跌330点。许多股民将股市下跌的原因归结为印花税的调整。但是,无论如何,印花税下调所增加的交易成本占股票价格的比例远远低于股票价格的下降幅度。你是如何看待印花税目前在中国所发挥的作用的?

【答案】(1)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印花税暂行条例列举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它是采用在凭证上粘贴印花税票的办法进行征税,故称为印花税。印花税的征税范围,具体有:

①合同或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

②产权转移书据;

③营业账簿;

④权利许可证照以及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等。

(2)印花税在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印花税是股市调节税。当股市出现过热时,提高印花税的税率可以起到抑制股市过热、打击投机和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

②印花税是收入潜力税。印花税自1998年恢复开征以来,其收入占总税收的比重很低,其对税收总收入增长的贡献了就更低。但在历史上,印花税曾被列为中央税,在个别年份也为税收总收入的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所以印花税在我国还有较大的收入潜力。

③监督社会诚信。根据规定,发放和办理各种应纳印花税凭证的单位负有监督纳税的义务。这有利于配合其他法律法规和执法部门,监督合同履行,提高各种经济合同的兑现率。

④培养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印花税需由纳税人自行计算应纳税款,自行购买税票,自行粘贴在应税凭证上并划销(或盖销),由于程序简单,方式简便,税负很轻,纳税人一般愿意遵从。加上税务部门的检查和违章“重罚”的措施,有利于督促纳税人养成自觉纳税的习惯。

⑤完善财税体制。印花税在各国现行税制中,基本上是地方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税种,对组织地方收入,完善分税制则税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