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816文学综合(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论述题

1. 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

【答案】《故事新编》出版于1936年1月,全书收故事八则,从开手创作到结集成书,前后经过13年。《故事新编》对于历史材料的处理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至于把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突出其针贬流俗的意义,则是鲁迅式的战士性格的体现。因此,从八篇看似是“历史”小说的文章中可以明显的看到鲁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1)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人生态度

鲁迅是现实社会中的寂寞的“战士”,他选择历史人物,通过他们正面地表达自己的战斗意志。例如《奔月》中的后奔和《铸剑》中的黑色人,作者重点突出他们战斗的性格,反映出作者主张“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的彻底的思想。因此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己经较多地熔铸了鲁迅自身的理想。

(2)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在《故事新编》后五篇里有着深刻的反映,作品概括的内容更为开阔,现代生活细节出现得更多,因而也更具有时代的历史的具体性。

《故事新编》的出现实际上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刺激,为当前的需要服务。例如《理水》中的禹小仅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黑脸黄须,腿弯微曲”,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 还具备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作品运用各种场面一一文化山上学者烦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反衬出禹的高大,从而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的英雄。这里禹是被当做“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

总之,鲁迅以其独特的题材与思想以及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严肃的人生态度依旧是其小说的主旋律。小说集《故事新编》便是这样的代表作。

2. 以鲁迅的某篇/类小说为例,分析其叙事与意义的现代性实践。

【答案】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就及现代性,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

(1)表现的深切

《呐喊》《仿徨》开创和发展了现代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拷

问”。

(2)格式的特别

“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上,鲁迅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的优点,同时自觉借鉴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创作的长处,形成了现代小说的现代形式。表现在:打破了传统小说大团圆结局和单一视角手法而代之以多视角; 弱化情节; 借鉴采用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手法; 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多种体式,如散文体、手记体、日记体、寓言体等。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作品,显不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也是鲁迅小说现代性实践的代表作。其现代性特征具体表现为:

①用日记体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构思精巧,创造了狂人形象

狂人没有正常人的谨慎小心,敢说敢笑,敢于斗争,有的是“义勇和正气”,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面对敌人的凶残狡猾,他仍然坚持了韧性的战斗精神。狂人质问一个帮凶吃人的事,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 ”的尖锐之声,表现了狂人对封建制度的大胆否定。狂人认真思考问题,遇事寻根究底,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有独到深入的理解。

②根据狂人的特点,巧妙运用象征和双关的手法来表达主题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说的“吃人”和鲁迅认识到的“吃人”具体含义相差甚远,一个指肉体上,一个指精神上,但是语言的形式却完全相同,都是说的“吃人”。作者要揭示的真理,正好在这一点上与狂人的语言叠合起来。另外,狂人尽管发狂,读者却有着清醒的头脑,在这种情况下,双关的语言象征手法,便成了沟通狂言和真理之间的桥梁,读者就可以用自己的理解、联想,透过狂话的形式,通向作者的原意,从经过艺术制作的狂话中体会到深刻的寓意,彻悟到封建传统礼教的吃人。也正是这样,读者的思维活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作品就显得韵味无穷。

③采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像传神的写意画,作品节奏明快

白描是鲁迅塑造狂人形象的重要手法。在这篇小说中,看不到堆砌华丽的辞藻,看不到冗长的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鲁迅没有采用静止的长段心理描写,而是用极少的语句,把狂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了。《狂人日记》中,狂人吃蒸鱼,看到鱼的眼睛和张着的日,便想到那伙吃人的人,“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这一方面反映了狂人被迫害的严重,以至把任何与吃人现象有点滴相似的事物都与吃人的人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反映了狂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格外的多疑,奇怪的联想。

④文章的结构严谨,体现了现代主义审美追求

作品采用了复义于法,前面有一段文言文写到狂人已经大病痊愈,顺从了现实的环境,去某地当官了。而后面的白话文才开始写狂人的“病例”,借狂人之手揭示出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这种结构使作品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造成众生喧哗的效果。

总之,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揭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吃人的总主题,几乎贯穿于其小说作品的始终。日记体的小说形式,以及象征、双关、白描、复义的写作手法,体现出其对现代主义

审美的自觉追求,深深地刻上了现代主义的标签,充分显示出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3. 试论张爱玲的创作。

【答案】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才女,她的很多作品不但在当时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时至今日仍然是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她的小说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匠心独运、独树一帜,而其小说的风格明显受到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影响,并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

(1)内容上多为男女之间的情爱纠葛

张爱玲擅于描写男女之间种种“不明不白萎琐、难堪和失面子”的小事情,高等精制的调情,如《倾城之恋》; 低等的娇居,如《连环套》; 死寂的婚姻,如《等》,以及现代时空下,市并小民的恋爱、婚姻和家庭。这些婚姻的最终指向不是王子公主的幸福幻想而是人性的自私和卑劣。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到,爱着的永远是没有得到的那一个,得到了就不再美好,对人性的深刻透析也增加了文本的厚度与深度。

(2)心理描写上的细腻深刻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描写颇见功力,通常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她并没采用冗长的独白或繁琐的解剖。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如《金锁记》中,童世舫与长安订婚后,两人在公园里晒着秋天的太阳,很少说话,完全用眼光、气味和感觉表达出了人物沉浴爱河的心理状态,仅仅用几个动作的描写就把人物的心理展现出来。

(3)整体风格上带有一种凄凉的美感

张爱玲受到曹雪芹《红楼梦》的影响,加之从其自身的身世体验到世事无常与人生短暂,渗透到作品中变成了淡淡的悲凉。《花凋》被评论家喻为张氏的《葬花吟》,仅题目透露出的意象感染力,就使人一下子想起了黛玉葬花般的凄婉、悲凉之境。川娥性格与林黛玉惊人的相似,也得了肺病,作者用“满脸颤抖的魂”来形容这个不幸的美丽女子。这样的故事里,景物描写骨子里溢出的也是一种悲凉之气,是一种意象美的升华。

(4)语言上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对意象的精当捕捉,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特点。这其中,包含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

总之,张爱玲避于当时文学发展的潮流,向人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同时,张爱玲小说形成的这种文化传统,对于承继以前的传统文化基因有一定的作用。

4. 论“语丝体”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答案】(1)“语丝体”的由来

《语丝》是周作人和鲁迅等发起组织的语丝社创办的以发表散文为主的刊物,共出版了260期,其散文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称为“语丝体”。“语丝体”的特色主要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