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27国际政治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难民问题的“永久解决”
【答案】难民问题的永久解决是指难民署所追求的目标,是“永久解决”难民问题。所谓“永久解决”,就是使难民不再成其为难民。
2. 对外主权
【答案】对外主权是国家与其他国家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一种概念。有了对外主权概念,国际关系才成为了现代的主权国家体系,或者说才形成了主权国家的秩序。这一概念的要点在于,国家在该体系中不受任何外部政治实体——诸如其他国家或超国家实体——的权力所支配。每一个国家在体制上都独立于其他所有国家。对外主权明确地把国家的内部领域与外部领域区分开。在国家内部,存在得到公认的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合法机制,但在国家之间,则不存在这样的机制。再者,对外主权还表明了特殊的理想观念,即世界政治体系应当是一种独立国家的体系,国家相互承认各自的政治独立,并且尊重各自处理内部事务的权利而无需考虑外部的干预。在这里,对外主权具有司法管辖范围的含义。
3. 恐怖
【答案】在汉语里,“恐怖”主要是指一种心态。《辞源》解释“恐怖”的意思是“极度恐惧”。《现代汉语词典》对“恐怖”的解释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显然,它们的解释是一致的。在英语里,“恐怖”除了有与汉语相同的意思即“极度害怕”之外,还包括“恐怖统治”的意思。所谓“恐怖统治”,是特指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雅各宾专政”,意思是指“无情地处决成胁革命政权之人”。从这两种语言的词义来说,“极度害怕”可以说是“恐怖”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含义。从这个含义出发,“恐怖活动”实际上就是指使人感到极度害怕的行为,或者说是使人感到生命受到威胁的行为。
4. 预防性外交
【答案】预防性外交是首次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内容即联合国要在地区冲突,甚至是武装冲突发生之前,进入该地区协调矛盾冲突,防止美苏两大势力的介入,达到促进和维护和平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联合国秘书长再次提出预防性外交。作为预防性外交的一部分预防性部署,即当冲突双方或一方认为联合国相关人员进入该地区有利于冲突的解决或防止冲突的扩大,联合国相关人员即有权进行部署。
5. 集体安全
【答案】集体安全是指一批国家构成一定的安全共同体,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国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于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强制性措施,诸如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施军事制裁。集体安全的提出是出于这样一种假定,即单个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范围内常常不能实现自己的安全,因此需要依靠某种国家的集团,这样就提出了相对个体安全而言的集体安全问题。
6. 案例研究法
【答案】案例研究法是指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人们基于特定目的,选择单个或少数事例,联系其发生条件与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途径。进行案例研究,可分为非理论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运用普遍却又存在争议的方法,通过联结个别研究和一般研究,可以打开通向理论概括的门径,但它本质上并不是一种普遍性研究,不适合需要用大样本进行分析的问题。
7.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国家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一贯性的政治倾向和心理。在国际政治领域,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以对抗为特点的霍布斯文化(无政府的逻辑)、强调竞争的洛克文化和强调合作为特点的康德文化。
8. 大棒与胡萝卜
【答案】在谈判的过程中,讨价还价的一方为了实现自己尽可能高的要求,可能采用各种不同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威胁、惩罚、许诺和奖赏。前两者通常被称为“大棒”,后两者则被称为“胡萝卜”。属于“大棒”的两种策略中,威胁是一种假定的行为,惩罚才是真实的行为; 属于“胡萝卜”的两种策略亦然,许诺是一种假定的行为,奖赏才是真实的行为。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哪一种策略更好,是没有一定之规的。有些人可能史多地使用“大棒”,也有些人可能更多地运用“胡萝卜”。一般来说,使用何种手段,需根据现实情况来定,它取决于行为者的目标选择、利益考虑和自身的实力。
9. 政治实体
【答案】政治实体,是指在政策或政治领域中通过冲突或合作,谋求实现一定目标的个人或群体。把这样的界定用到国际关系中,则国际关系行为体就是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的政治实体。这种政治实体可能是主权国家,也可能是非国家行为体,诸如国际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种族集团、跨国公司、地方政府、政党甚至个人。
10.超国家主义
【答案】超国家主义是指国际社会中出现的一种超越国家主权的国际关系理念。其主要内容:宣称当今社会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下降,不能把国家当做唯一的国际关系权威行为体,主张建立超越国家之间的机构,实现全球层面的联系与沟通。
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多极化,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国家间实力差距缩小,因此有人对国家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地位发生质疑;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超国家行为体诞生,例如国际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这些组织机构在全球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三,如今国际社会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而国家在这方面的治理比较薄弱,从而促成了超国家主义的形成。
超国家主义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多元化,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显著上升; 其提出的理念是对国家主权的否定,认为国家在全球问题的作用发挥有限; 超国家主义的提出也表达了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角度。
二、简答题
11.怎样认识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哲学?
【答案】(1)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哲学的内涵
从文化传统的视角考察中国的对外关系哲学,不能离开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以鸦片战争为分期点,中国的对外关系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段。
①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是中国的天下主义文明的自我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固然经历过各种分裂与战争,但最本质的东西毕竟是内向与“和合”。
②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则是中西文明的碰撞、交锋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压迫下的反抗、风起云涌的革命与战争,而最终则实现了和平内涵的再现与回归。
后一段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与前一段相比,之所以有不同的表现,是因为有不同的背景,即国际关系的不平等。如果“和合”是中国文明的第一个本质特点,那么有压迫则有反抗,则是中国文明的第二个本质特点。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哲学的内涵。
(2)认识中国的对外关系哲学
对外关系哲学,一方面强调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另一方面也强调友好、合作和礼尚往来。如果说前者是近代以来反抗压迫的历史的产物,那么后者则是对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比较容易理解中国强大起来之后的对外交往方式。
在21世纪,反映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外交哲学将会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继续起主导作用。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文明的互动会更多、更密切。这种互动将促进东、西方文明的相互学习。中国在保持自身精髓的基础上,显然应该更积极地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便造就出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中国亦应该以自己传统中富于融合安定的因素启迪世界,推动世界和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