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23中国史综合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清谈

【答案】清谈是魏晋名士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始于三国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王衍辈而益盛,延及齐梁不衰。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

,谈驳难、或为讨论。在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

,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论的术语称为“谈端”。在清谈的过程中,

,推翻对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以树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题”

方的结论,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助”。到讨论结束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辞,互

,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不相让,于是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三番”

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2. 武丁中兴

【答案】武丁中兴是指商王武丁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昌盛局面。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得到甘盘、傅说、禽匕、女儿小臣妥、王后妇好等众多男女贤臣的帮助。自盘庚迁殷以后,商代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直至武丁时期达到了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其在位期间,主要是对西北和北面的土方、鬼方等方国进行作战。经过长期征伐,最终平服了上述地区。并随后分封了许多新的诸侯国,把殷商文化传播到了长江流域,加强了与西北各族的融合。此时商的疆域西到陕西西部,南到湖北、湖南之界,北到河北北部,东到海滨。

3. 石渠阁会议

【答案】石渠阁会议是西汉宣帝时期召开的一次经学讨论会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

,宣帝召萧望之、刘向等儒生,汇集长安后,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正统思想。甘露三年(前51)

,亲自作总结。会议情况后曾经汇集成了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宣帝“称制临决”

《石渠奏议》一书,又称《石渠论》。石渠阁会议以后,宣帝增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等博士。

4. 批红

【答案】批红又称“批朱”,是指明清时期题本上批写的皇帝谕旨。题本经内阁票拟后呈皇帝御览,皇帝酌定票拟作为自己的批示,用红笔批写在题本封面上,即作为皇帝谕旨下达。其实际上即指皇帝对奏章的批答,是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的一种形式。但是,明代皇帝多疏于政务,批红权力落入宦官之手,宦官借此擅权干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清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

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5. 名家

【答案】名家是指春秋战国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学派。因从事论辩名实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春秋战国,由于社会的大变革,“名实相怨”的情形十分严重,以致许多学派都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自己的观点来校正每件事物的名和实,以调整其矛盾。至战

,既强调对立物间国发展为专门的学派,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惠施学说的要义是“合同异”

的同一,又强调同一体内部的对立。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的观点。他只看到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绝对化,否认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其实就倒向了诡辩论,所以其中含有混淆辩证的矛盾观念。

6. 远交近攻

【答案】远交近攻是指战国时秦相范唯提出的兼并战争的策略。也是兵法“三十六计”的一计。大意是从地理上考虑,攻打位置稍近的国家而结交位置稍远的国家。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任范雎为相,采纳了此策略,即远交齐、楚,近攻三晋。范雎认为,如此“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这样既能破坏东方各国的合纵,又能巩固所攻占的土地。远交近攻之策对秦最终统一六国具有深远意义。

7. 元佑党籍碑

,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后,哲宗亲【答案】元佑党籍碑是宋代摩崖石刻。元祐八年(1093年)

政,改元绍圣,变法派官员章惇为相,曾布、蔡卞、蔡京纷纷起用,变法派大行报复,贬斥范纯仁、吕大防等官员于岭南,其余被贬谪30余人,并逐步实行新法,元符三年,哲宗死无子,弟徽宗即位,向太后主政,反变法派起用贬斥变法派官员,徽宗亲政,改元崇宁,蔡京当政,贬斥反变法派定司马光、吕大防、苏轼、程颐等一百二十人为“元祐奸党”。不久又加上在向太后当政期间反对变法的官员,以及变法派中与蔡京不和的章惇、张商英、陆佃等人共三百零九人,刻石朝堂,颁行全国,成为“元祐党籍碑”。大规模的党争基本结束。

8. 刘晏理财

【答案】刘晏理财是指唐肃宗、代宗之时刘晏采取的财政改革措施。上元元年,刘晏出任盐铁使,先后掌管全国财政近20年,对财政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它的一个鲜明宗旨是:“其理

,始终寓“廉”于理财治政之中,充分体现了廉政之道。其主要内容如下:①改革财以爱民为先”

第五琦的榷盐法,由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以榷价批发给商人; ②整顿槽运,改陆运为水运,以雇佣劳动替代强迫劳役; ③实行常平法,稳定各地物价。其虽然增加了唐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唐政府的财政危机。

9. 黄老思想

【答案】黄老思想是指秦汉之际兴起的道家思想,即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

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汉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采纳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政治。因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假托黄帝之命撰写了《黄帝四经》等著作,故黄帝在一段时期内也被当做道家的代表人物。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10.卫所制

【答案】卫所制度是指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一卫有五个千户所,每千户设千户一人。每千户有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设百户一人。卫、所遍布全国,镇守四方。卫所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兵部。

二、简答题

11.简要评述元、明、清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答案】(1)元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使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腹里”隶属中书省;宣政院管辖吐蕃,在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的形成是地方制度的一大变革。元代比前代直接管理着更大的边疆地区,行省制利于保持东北、西北等地和中原的一体化。元是第一个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的朝代,西藏自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2)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撤销了行省名称的机构,把全国分为12个布政使司和南京直隶区;后改北平布政使司为北京,增云南、贵州两布政使司,共两直隶13布政使司,俗称两京13省。明在省一级改置承宣布政使管地方民、财两政,提刑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政,互不统属,各自直属皇帝。将原先实行全面管理的行省变成军、政、司法的三权分立,避免了地方官员的专权,使地方集权于中央。

(3)清在内地实行以督抚制为核心的地方行政体制。督抚在明朝是战时临时派出的虚衔,清将督抚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一省或两三省设总督一人,每省设巡抚一人,兼治文武,职权远远大于明朝的布政使。督抚由皇帝派遣,直接对皇帝个人负责,可控制辖区内的绿营兵,但无权管理八旗兵。同时财政、司法等衙门继续存在,牵制督抚。对龙兴之地东三省,清朝以盛京留守为中心,实行军区体制,设置黑龙江、吉林、奉天三将军,完全由八旗兵驻扎;将军是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4)元的行省是中央权力的分寄,明、清两代是皇帝对地方进行削弱和分权,把地方行政、财政、司法、军事分给几个互不统属又各自直属中央的部门管理,彼此互相牵制,借以避免地方权力过大。

12.简述改土归流的含意与作用。

【答案】(1)改土归流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