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苏轼的心性学说

关键词:苏轼,心性学说,哲学渊源,比较

  摘要


在关于北宋“元祐之学”发展历程的研究中,人们经常只提到程颐等人的心性学说,而忽视了苏轼。其实,无论在元祐时期,还是在两宋之际,独领哲学发展潮流的是苏轼,而绝非程颐诸人。这一切与苏轼的哲学渊源和哲学见解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一被遮蔽的哲学家之独到见解。笔者拟从三个部分着手,对苏轼的心性学说进行探究,以期能有助于理清北宋哲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希望能唤起人们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第一部分,笔者以苏轼的哲学渊源为切入点,参照文化哲学的研究方法,对于蜀地以及其家学对苏轼的影响做了一个大致梳理,同时,笔者又结合北宋哲学发展潮流,以苏轼一生经历为参照,对其一生的哲学思想发展以及对其心性学说做出比较深入的剖析。最后,结合苏轼最重要的哲学论著《东坡易传》及其研究方法,对其心性学说的哲学渊源做出比较深入的探讨。
第二部分,笔者对苏轼的心性学说做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和说明。苏轼的心性学说以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只存在着善与恶等众多形式的表现,而且人在体验“道”的过程中,实际上亦是在体验自然,因而,“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道”。正因为如此,“性”与大自然一样具有着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人对于“道”的认识和体验,必须通过“情”来体验。在这之中,“心意自得”的认识方法,是苏轼认识外界的桥梁。在此基础上,苏轼通过对心性本体的探讨,希望能达到率性而为的哲学境界。
第三部分,笔者以比较方法,对苏轼心性学说的哲学地位和意义,作了比较细致的探析。笔者将“元祐之学”的理学代表人物程颐作为参照,从二人的哲学渊源、哲学见解和哲学影响等方面,做了比较深入比较探讨,以求能比较全面地对苏轼的心性学说做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总之,同样作为“元祐之学”的代表人物,苏轼关于人性的探讨对后世启迪颇大,但由于苏轼的自由个性以及其哲学体系的博杂特点,使得苏轼在关于“心”、“性”问题的探讨上,未能做出圆满的解释和回答,从而导致了其在哲学界的影响趋于式微,然而,苏轼的心性学说出现在北宋这个传统科技、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时代,这永远是哲学界值得探索的命题和焦点之一。